抹捻姓


抹捻姓

文章插图
抹捻姓【抹捻姓】抹捻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抹捻,读音作mò yán(ㄇㄛˋㄧㄢˊ) 。源于女真族,出自辽国时期五国抹捻部、蒲聂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金国灭亡后,融入他姓 。
基本介绍中文名:抹捻姓
拼音:mò yán
注音:ㄇㄛˋㄧㄢˊ
源于:女真族
基本介绍抹捻[抹捻,读音作mò yán(ㄇㄛˋㄧㄢˊ),不可读作mǒ niǎn(ㄇㄛˇㄋㄧㄢˇ)]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辽国时期五国抹捻部、蒲聂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抹捻氏,又称漫捻氏、抹颜氏、末颜氏,源本为辽国时期五国部中的盆奴里部,原居今黑龙江依兰县以东、佳木斯市以西广大地区 。金国时期为女真部末颜氏,后居大名、临潢等路,历为望族,满清入主中原后,大多改汉姓为孟氏 。五国部,是契丹族人对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部的统称 。五国部起源于古黑水靺鞨,属辽国时期泛称的生女真 。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附近的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南北两岸地区 。五国部主要以狩猎、捕鱼为业,亦饲养马等家畜 。辽圣宗时期,五国部归附契丹政权,成为辽镇守东北境的主要準军事力量 。五国部的军事行为属辽国黄龙府都部署司领导,而部众平时的社会生活由其首领任“五国酋帅”来管理其民 。辽重熙六年(公元1037年),因越里吉部(亦称越棘部)的民众向辽国官吏控告五国酋帅浑敞肆意贪污,致使部民多有流亡,因此,辽国政府改设由契丹族节度使一员予以统领 。五国部向辽国政权纳贡无定期,各部常独自遣使朝贡于辽国政府,贡物主要为貂皮、马匹等 。五国部所驻之地特产“海东青”(一种猎鹰),是契丹贵族岁岁勒索之物 。至金景祖完颜·乌古廼时期(公元1021~1074年),五国部已大体上听命于生女真完颜部,但由于对辽国当局时叛时服,“阻绝鹰路”,生女真诸部人亦常入其界猎捕海东青去向辽国纳贡,故而五国部常与女真完颜部发生战争 。辽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接替兄长乌雅束为都勃烈极(部落联盟长),开始“力农积穀,练兵牧马,扩充军队,增强女真族的军事实力 。翌年,完颜·阿骨打被辽国授予节度使,开始逐步统一邻近部落,五国部被完颜·阿骨打所统一,全部被编入女真猛安谋克,逐渐成为金国女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女真族势力渐盛 。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农曆9月,完颜·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开始了反辽的民族战争,得到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回响,不到一年时间,就占领了辽王朝在东北黑吉辽地区的许多重要城镇和据点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农曆1正1日,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称帝,国号“金”,建元“收国” 。七年后的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年底,金军基本上摧毁了辽国政权 。在辽国晚期,五国部中的盆奴里部分衍变为抹捻部、蒲聂部两个部落,其中的抹捻部历为女真族抗辽、灭宋的先锋,部众以部为氏,族人称抹捻氏,以骁勇善战、作战兇猛着称 。在金国政权被蒙古、南宋联合灭国后,有部分抹捻氏部众融入了蒙古族 。后在清末民初,发起反对蒙古王爷出卖蒙古土地、反对军阀横行的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草原左翼中旗着名的农牧民起义领袖嘎达梅林,就是古女真抹捻部人的后裔 。元、明时期,抹捻族人融入蒙古族者改姓为莫勒特图氏,併入蒙古科尔沁部,而退居辽东的女真族改称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一带地区(今吉林珲春),明、清之际多冠汉姓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抹捻氏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女真族姓氏,以部族名称为氏 。在南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之后,抹捻氏複姓已不再,族人皆逐渐演化为蒙古族莫勒特图氏,或满族穆颜氏,后多冠为汉姓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分别融入其各个姓氏大家族,多以辽阳、北平为郡望 。郡望堂号郡望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 。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 。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 。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 。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 。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 。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 。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 。渔阳属幽州 。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 。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 。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 。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唐开元二~天宝二年(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 。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 。后唐依旧 。晋朝时期割与契丹 。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 。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 。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 。“北京”第一次出现 。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 。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 。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 。北京未出现 。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 。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 。“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 。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 。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 。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 。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 。“北平”之称至此消失 。堂号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辽阳堂 。北平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抹捻·尽忠(公元?~1215年),即抹捻·彖多;上京路猛安人(今黑龙江阿城) 。着名金国时期大臣 。抹捻·尽忠是金大定年间进士 。后累迁至中都西京按察使 。金大安年间,抹捻·尽忠为西京留守,拜尚书右丞,行省西京 。金贞祐初年,抹捻·尽忠被进拜左丞 。金宣宗南迁汴梁(今河南开封),抹捻·尽忠受命与有丞相完颜·承晖留守中都(今北京),为左副元帅 。当金中都危急时,抹捻·尽忠弃城南奔,至南京,仍为平章政事 。抹捻·尽忠为人忠直,与时任尚书右丞相的术虎·高琪不合,认为其为人嫉贤树党,专权擅政,附己者用,异己者斥;并且屡唆宣宗完颜·珣伐宋,与南宋绝交,致使金国两面受敌 。抹捻·尽忠还指责术虎·高琪凡精兵皆置河南,而置河北于不顾 。因变乱纲纪,戕害忠良 。结果被术虎·高琪把持的尚书省诬告谋叛,最终在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被害 。抹捻·谢野(公元?~1074年)据《金史》记载:辽鹹雍八年,五国没拈(抹捻)部谢野勃堇叛辽,鹰路不通 。景祖伐之,谢野来御 。景祖被重铠,率众力战 。谢野兵败,走拔里迈泺 。时方十月,冰忽解,谢野不能军,众皆溃去,乃旋师 。道中遇逋亡,要遮险阻,昼夜拒战,比至部已惫 。即往见辽边将达鲁骨,自陈败谢野功 。行次来流水,未见达鲁骨,疾作而复,卒于家,年五十四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辽鹹雍八年(1072年),五国抹捻部酋长谢野因为受不了辽国银牌天使压榨,奋起反抗,辽国下旨命令生女真节度使完颜乌古乃讨伐 。乌古乃身披重甲,率领人马力战,谢野打败,谢野向拔里迈泺逃跑 。这个时节正是阴曆十月初,河水结冰很薄,谢野兵马经过,结冰突然裂开,使谢野溃不成军,部众逃散 。乌古乃在班师回朝途中,遇到几股抹捻部被打散的人马,不断占据有利地形与乌古乃开战,没有办法,乌古乃之能昼夜迎战,等到撤兵回到完颜本部(今阿城)时,已经累得疲惫不堪 。可是乌古乃没有休息,他急于向辽国边关大将达鲁骨回报战败谢野的功绩,当他走到来流水,也就是今天的拉林河时,病得再也支持不住了,于是没等见到达鲁骨就不得不返回家中,在病榻上延绵两年逝去,终年五十四岁 。这年正是辽鹹雍十年,公元107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