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嘴( 二 )


南岸嘴

文章插图
南岸嘴汉水又名汉江、襄河 , 古称沧浪、夏水等 , 在陕西宁强县有三源——沮水、嶓冢山和玉带河 , 蜿蜒流淌1532公里 , 东至武汉南岸嘴汇入长江 , 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 为古老的汉民族和汉文化发祥地之一 。汉阳、汉口乃至武汉的命名都与汉水密切相关 。隋大业二年(606) , 依“水北为阳”之旧例 , 汉津县更名汉阳县 。直至明朝以前 , 汉水主道经古汉阳城之南的诸多湖泊入江 , 当时仅有汉阳 , 尚无汉口 , 龟山之北还是一片水乡泽国 。明成化(1465-1487)年初 , 汉水下游连年大水 , 近百湖泊堤岸溃口 , 最大洪汛在汉阳排沙口、郭师(茨)口之间决堤 , 径直东下 , 与龟山之北的多股汊水合而为一 , 汇入长江 , “劈”开汉阳与汉口两方境土 , 从此改变了古汉阳的地理状态(见《明史·地理志》) , 形成了此后的南岸嘴 。汉水流经武汉境内约20.57公里 。在南岸嘴入江口 , 人们常见江河之水半浊半清 , 界线晰然 。洪汛期间 , 两江往往水势湍急 , 汹涌喧譁 , 使人触目惊心;而洪汛过后的大部分日月 , 这里又恢复“泾渭分明”之态 。1998年—2002年 , 南岸嘴及周边数千户民宅悉数拆迁 , 此地建起坚固的驳岸堤和风景宜人的景区 , 其水上奇观的旅游价值凸显出来 。两江“泾渭分明”成因笔者曾在晴川街辖区居住43年 , 其间还在晴川街办事处工作过十几年 , 对于南岸嘴旁两江的“泾渭分明” , 早已熟视 。长江水常年浑黄 , 无须细言;而汉水多数时日绿波蕩漾 , 每年“漫江碧透”的时间长短不等(约240—300余天) , 出现的月份和季节不尽相同 , 清澈程度也不一 。它真的无规律可循吗?其成因何在呢?带着疑问 , 笔者造访了汉阳区水务局专家熊延安 。这位在防汛部门工作32年的“老水务”说:南岸嘴旁的“泾渭分明”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 , 其成因主要为5个方面 。其一 , 含沙量是首要因素 。长江的含沙量较高 , 水也就常年浑浊 , 一旦处于含沙“饱和”状态 , 江水甚至会发红;汉水的含沙量在多数时日相对较低 , 所以汉水通常比长江清得多 。清水汇入浊水 , 分界线自然明显 。其二 , 是水的流速 。它影响着含沙量 , 流速愈快 , 含沙量愈高 。长江武汉段没有大的弯曲 , 酣畅奔流 , 浩浩蕩蕩;而汉水却弯曲蜿蜒 , 非汛期流速相对缓慢 , 水中泥沙沉澱 , 进入汉阳后又被几道大弯所“梗阻” , 水也就清澈了 。其三 , 为水位不一 。多数时日 , 浑浊的长江水位略高于汉水 。这种状态下 , 汉水在入江口因受长江的“顶托”而显平缓 , 流速很慢 , 水便“澄清” 。此种“水位差”愈大 , 汉水愈清澈 , 两江的“泾渭”愈分明 。其四 , 为两江上游的天气差异 。若长江上游连降暴雨(以梅雨季节居多) , 各支流暴涨 , 造成泥沙俱下 , 江水即浑;假如此时汉水流域无雨或少雨 , 清澈程度就会变化不大 , 入江口仍会“泾渭分明” 。其五 , 为汛期的发生时间不同 。在有洪汛的年份 , 长江多为夏汛 , 汉水多为秋汛 , 洪峰通常错开时间 , 因而夏季两江交汇处往往更加“泾渭分明” 。不过也有例外 , 如果两江洪峰“相逢”于武汉(如1983年和1998年夏) , 或遇长江水位较低时汉江“发流水” , 在南岸嘴就看不到那幺明显的两江“泾渭分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