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巴蜀的司马错: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

野史《格格春秋》里记载着这样一则趣事: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一天,《战国策》的作者刘向请几位朋友赴宴 。刘向本是节俭之人,不会无故请人喝酒,朋友们一猜便知他必有为难之事相求 。还真让朋友们猜中了,酒至半酣,刘向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稿让大伙传阅 。朋友们一看,见题目是《司马错论伐蜀》 。刘向告诉大家,这是即将编入《战国策》的文章,因为要作为史料,所以要极其慎重 。他说总觉得文章对司马错渲染不够,缺少刀光剑影的战争描写,很难表现大将的八面威风 。所以,今天特意请朋友们提点意见,帮着出个点子 。文章传阅完毕,有个朋友随口吟了一首诗:
司马挥师谋略伏,
错认蜀地当故土 。
智名不取勇功没,
胜却鏖战拼杀苦 。
这是一首嵌名诗,诗中嵌着“司马错智胜” 。见朋友如此多才多艺,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当即诵诗一首:
坐论庙堂司马功,
巧取巴蜀错刀锋 。
霸业奠基谈笑事,
终得华夏成一统 。
有人就问:人家诗里有“司马错智胜”,你这诗里有什么?这个人说:我诗里有“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
刘向说:你们这一个一首诗、那一个一首诗,净卖弄自己这点学问了,倒是给我出个主意哦!大伙一致表示:哥们儿写得不错,弟兄们全通过了,准予发表!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战国策》这部历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中有些章节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名篇 。正是由于文章非常优美,才使后世研究者对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就拿这篇《司马错论伐蜀》来说吧!张仪主张伐韩击周,司马错却力主灭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仔细想想,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考虑 。事关对哪个国家用兵的问题,怎么会三言两语就能做出决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说,《战国策》叙事的妙处就在于此,许多文章只为阐明观点,但不载录不必要的情节 。还是以《司马错论伐蜀》为例,文章只重点记录张仪、司马错的观点和秦惠文王的表态,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争论则一律删去,这样写更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说来说去,司马错和张仪又有怎样的争论呢?下面,朋友们还是听格格慢慢道来 。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司马错祖籍秦国夏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韩城县,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即司马迁的八辈儿老祖宗 。他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和后来的白起、王翦被称作“秦国三大干将” 。《格格春秋》上说,白起用兵以战略规划见长,王翦用兵贵在缜密的战术,这两个人的用兵技巧在其指挥的历次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引起后世兵家重视 。而司马错用兵却是以谋略见长,注重战略上的时机,正如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他使战争在谋略策划阶段就已经稳操胜券 。如此一来,经他指挥的战役在外行眼里便没有丝毫看点,很少被人称奇 。这也正是司马错用兵的妙处,实如孙子所言:胜者无智名,无勇功 。看似平平常常,其缜密精深却无处不在 。司马错的功绩主要在于伐蜀定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巴蜀之地等于把秦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等于秦国的综合国力整个翻了一翻!正是由于司马错的成功伐蜀定蜀,才有了以后秦国蜀守李冰亲自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因而打造出作为秦国米粮仓的天府之国,为后来统一全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