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陈潢承诺30年治好水患,看完黄河疯狂史,就知他在吹牛 太原连下雨算历史之最吗( 三 )


4、近代以来的黄河水灾1841~1843年连续三年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 。
据有关方面分析,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洪水是近一二百年最大的一次 。
历史记载这一年汛期,沁河口以上连续年涨水达9丈6尺余,陕州万锦滩44小时内涨水20.8尺之多,洪水漫三门顶而过,溢出堤岸并淹了垣曲城南垣,又淹了平水时距水面2丈余的万锦滩 。
当地有民谣:

“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了万锦滩 。”
下游在中牟九堡决口,口门冲宽至360余丈,中泓水深约2丈9尺,由颍、涡等水入淮 。
这次洪灾波及豫、皖二省27个县,九堡口门至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才堵合 。
新中国成立后曾实地调查当年洪水痕迹,三门峡上游史家滩附近洪水位高程为302.46m,陕州北关村洪水位高程为309.3m,平陆太阳渡洪水位高程为306.5m,初步估计这一年经过陕县最高洪峰流量为36 000m3/s,为新中国成立前1933年最大流量的1.6倍 。
1843年洪水来源据清宫《雨雪粮价》奏报(存故宫博物院)及黄河水利委员会调查,以龙门以上黄河北干流为主,泾河、北洛河也较大 。1841年、1842年的洪水也很大 。1841年夏历六月十一日陕州万锦滩14小时内涨水9.6尺,迅猛过于1843年 。
1855年六月十八日以前,沁河口以上累计涨水仅2丈8尺,来势“尚不过旺”,恰遇下游大雨一昼夜,上游各支流来水同时汇流,兰阳铜瓦厢三堡以下塌岸,六月二十日全溜决夺,以后上游干流和伊洛沁河又连续涨水,下游又连续大雨,洪水泛滥,一片汪洋,远近村落仅露树梢和屋脊 。
1933年8月6~10日,黄河中游托克托至三门峡区间,包括泾、渭、洛河流域、托克托至龙门区间的晋陕地区、汾河流域等30万平方公里余内发生了大面积大暴雨,致使8月10日1时陕县水文站出现了22 000m3/s洪峰流量,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洪水年 。是年河套一带3天内下雨205mm,陕西境内一昼夜下雨300mm 。
7月26日太原大雨,山洪冲毁公路桥梁,泾渭洛汾同时涨水 。这次洪水主要来自泾渭二河和北干流,因来势迅猛,河床不及宣泄,下游决口50余处,仅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受灾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余,灾情惨重 。
5、黄河水灾的特点归纳历史时期黄河洪水的情况,可以有下列几点认识 。
(1)黄河流域因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兼之中游被覆不良,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的径流量虽少,但历史时期洪水仍然频繁出现 。而有些暴雨强度和面积都很大,所以能够产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并且多数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
(2)因为黄河流域气候波动变化较大,洪水的出现往往呈现周期性和连续性 。一个时期洪水较多,一个时期较少,有时连续几年出现洪水 。1841~1851年10年中两头各出现连续三年的洪水,就是19世纪的一个例子 。
(3)黄河下游有三种不同来源的大洪水 。
第一种是来自三门峡以上,如1843年、1933年;第二种是来自三门峡以下,如1761年、1958年;第三种是三门峡上下都有暴雨形式的洪水,如1662年 。
如逢三门峡以上及以下沁、伊、洛河同时涨水,则下游河道多容纳不下,往往决堤成灾 。据清代以来300多年的历史记载,这些不同类型的大洪水都曾出现过 。
(4)大洪水的出现容易造成下游河道决溢,但其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下游堤防坚固,防御及时,决溢也是可以避免的 。
例如,1819年黄河决口以后,1820年对下游堤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1822年再次出现大洪水时,并未造成决口 。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