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 二 )


刘香成

文章插图
刘香成《中国日报》着名摄影家王文澜在接受媒体採访时曾经这样说过:在他从事摄影的事业中,刘香成对他的影响最大 。“1978年我们认识时,他还在美联社任职 。那时他的作品就已经按照国际化摄影标準拍摄了 。写实的手法,很深的寓意 。比如他拍在天安门广场,穿军大衣的小伙子,喝着可口可乐,揭示了美国文化进入了中国 。“他的《毛以后的中国》,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反映出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马上就要张开胸怀,沉积的岩浆就要爆发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翻看他的《苏联的解体》,你会由衷地认可,刘香成的人物拍得真的很好,那些人物和历史剧烈的变革过程紧紧地胶结凝固在一起,静默地躺在这本画册之中 。然而,信手翻阅,所有的历史和人物又都栩栩如生了,仿佛从来未曾离去 。那些沉默的普通人,因这些照片而得以不朽,一张张经典的照片会使生命的能量和情感得以永生 。“他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让我从单纯的摄影中跳了出来,学会观察和思考 。”关于那本《毛以后的中国》,《中国青年报》社摄影部的张左先生对书中一张北京人冬储大白菜的片子印象深刻 。他说,其实画面很简单,就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还有北京人的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但老北京看了特亲切,因为那就是那时候他们的生活 。记录历史刘香成用镜头记录了历史,对于过来人来说,是一种回忆,一段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意味着一个时代,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过去 。刘香成的“第三只眼” 。刘香成说:看了《毛泽东之后的中国》,你就会感到我的拍摄始终是围绕着“了解中国”展开的 。毛主席的去世对中国是一个转折点,1978年我来中国工作,这年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进行改革 。我觉得一个国家,在观念上稍微动一动,国家就可能发生大的变化 。以前我们是一律公有制,后来稍微动了一动,公有制可以和私有制并存,这20年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变,世界是公认的 。作为摄影师,要告诉后人这个变化是怎幺一回事,给后人留下一些视觉的东西 。与刘香成聊了很多,他并没有提到他的工作室,只是在他留给采访人员关于他那张获普利兹奖照片的信封上,采访人员注意到了这样的字样:人文的中国(1949-2008)刘香成工作室 。
刘香成

文章插图
刘香成儘管如今刘香成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相机,但他的脑子里还有根深的摄影家的思维,他在观察中国,关注着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国度,这一次他选择的跨度更大,从解放后的中国一直到北京2008——将被全球瞩目的中国 。2003年《巴黎摄影》杂誌将刘香成列入当今世界上99个有重要影响的摄影人之一,并认为刘香成擅长报导政治新闻,照片“将深刻的中国人的灵魂和西方重视客观、讲究报导的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 。”深刻理解曾经的经历更深的理解,在刘香成的作品里提到最多的是人文,是一种思考,而他的思考在画面上轻易地传达 。说到《毛以后的中国》,必须提到一个细节,那是1976年,当时刘香成被《生活》杂誌派到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採访,那天刘香成採访完法国总理雷蒙·巴尔,刘香成从捷运站出来,在报摊上看到一家报纸整版地登着毛泽东的照片,知道中国出事了 。刘香成当即打电话给他的代理人,说想去北京採访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机会,代理人表示,《时代》周刊愿意派刘香成去中国採访毛泽东去世的新闻 。“我从巴黎飞到香港,当时不用说外国人,连海外华人去北京都很不容易,后来知道北京的情况比较複杂 。去不成北京,我就在广州採访,到处去拍照片,街上的人胳膊上都戴着黑纱,饭店也在毛主席像上挂上黑纱来悼念毛主席,整个气氛很沉重,但很平静 。我是用很沉静的画面报导了毛泽东去世这个非常不一般的新闻 。”刘香成强调说,如果没有小时候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我也许没有这样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