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

文章插图
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在形式上有某些与前几首奏鸣曲不相同的特点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运用了变奏的形式,这在前几首奏鸣曲中是没有的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
外文名称:Beethoven's tenth Piano Sonatas
所属专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谱曲:贝多芬
编曲:贝多芬
音乐风格:古典
第一乐章G大调奏鸣曲在所有前几首奏鸣曲中,在风格上大概是最钢琴化的 。在这首奏鸣曲中,比起贝多芬的其他早期奏鸣曲来,他的早期钢琴作品的管弦乐风格表现得比较少,只是在本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才有许多地方令人想起管弦乐的色彩 。本奏鸣曲在形式上有某些与前几首奏鸣曲不相同的特点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运用了变奏的形式,这在前几首奏鸣曲中是没有的 。贝多芬在后来的一些钢琴奏鸣曲中也引用了变奏曲(奏鸣曲作品第26、第57、第109、和第111号) 。第十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这是唯一的例子 。海顿常常以小步舞曲作为奏鸣曲的结束,在他的升c小调奏鸣曲中,第二、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小步舞曲 。G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在织体上最清澈、最精緻的作品之一 。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应避免粗野的、过分丰满的声音 。要儘量少用踏板,避免过多的踏板轰鸣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平静而富有歌唱性的8小节的乐句,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G大调上 。扩展了的第二乐句有着连线部的性质,并移到A大调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重属调)上 。在此之后开始了活泼的、充满了欢快幽默感的副部 。它是在属调(D大调)上陈述的,在副部结束时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 。结束部富有歌唱性,它的陈述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对话 。展开部相当大,它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g小调上的主部进行开始而转向降B大调上第二主题的进行,然后在右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的背景上,在低音声部中是主部素材强劲的发展(以延长号结合在降E大调属和弦上) 。展开部的第二部分是以降E大调上主部的进行开始的(假再现部),并引向伴有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的属调上的常持续音 。在展开部结束时,进行平静下来—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伴奏背景上响起了主部的动机,它时而在高音区,时而在低音声部,最后,三连音的进行也停止了,而转为一般的十六分音符进行 。旋律声部没有任何伴奏地以半音的进行走向升G音(主音的增四度)上的延长号,然后开始了再现部 。再现部在写法上很接近呈示部 。最后加上一个不大的尾声,它建立在稍稍变化的第一主题的素材基础之上 。第二乐章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时用主题与变奏形式写的 。这一乐章比第一和第三乐章更富有管弦乐性 。变奏曲在织体上并不複杂,但儘管如此,由于多样的奏法和写得很细緻得力度变化,这个变奏曲还是相当难弹的 。这个行板乐章要弹的朴素,不要有任何伤感的成分,它充满了童贞般的纯朴 。过多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会歪曲音乐清朗、高尚的素质 。速度应较活泼 。为这个行板乐章找到正确的、平稳活泼的速度不是一个轻鬆的任务 。过分拖沓的速度正如太快的速度一样会完全歪曲贝多芬的构思,平稳的进行曲速度是符合音乐的性质的 。应当儘量少用踏板,不要模糊了休止 。第三乐章本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用谐谑曲的唯一例子 。这一乐章写得十分清澈 。充满了轻鬆明朗的诙谐感 。它的形式是有两个插部的迴旋曲,接近于有中段的三部曲式 。再现部是压缩了的(没有第二主题),它转向扩充了的尾声 。在尾声中出现了C大调中间的插部(三声中部)相近的模仿动机 。结尾(主音持续音)建立在第一主题上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 (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着名的德国音乐家 。1770年生于德国 莱茵河畔的波恩城 。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 。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 。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準成为起学生 。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 。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 。1800年4月举行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 。(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 。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 。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代表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 。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