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名 济水之南 济阴


中国古代地名 济水之南 济阴

文章插图
济阴(中国古代地名(济水之南))济阴,曹州古称,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 。汉高祖五年彭越于梁国,都定陶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从梁国分出,始为国,明年为郡,郡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东汉时期,济阴郡属古兖州八郡国之一 。隋又建济阴县(定陶西南),为济阴郡附郭 。唐武德四年改为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济阴郡从汉至明存在1500多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
【中国古代地名 济水之南 济阴】《史记·货殖列传》:“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 。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昔尧作游成阳(菏泽东北),舜渔雷泽(鄄城东南),汤止于亳(曹县东南) 。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司马迁把帝尧发祥于成阳,虞舜渔于雷泽,商汤兴起于亳,定位在今菏泽市境内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济阴
别称:陶、曹州
区域: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
历史遗址:帝尧陵;汤王陵
历史济阴,以其地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地名从汉至明沿用1500多年 。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区北) 。《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 。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陶丘“扼菏、济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着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改定陶国为济阴郡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更名为定陶国,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改为济阴郡,属兖州 。
中国古代地名 济水之南 济阴

文章插图
定陶国东汉时期,初为定陶国,不久,改为济阴郡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刘长被封为济阴王,立十二年,元和元年卒,因无后,国除,复为济阴郡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汉安帝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刘保即皇帝位,济阴复为郡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济阴复为国 。三国,据《补三国疆域志》载:济阴郡,领县九:定陶、冤句、成阳、乘氏、句阳、单父、成武、己氏、离狐 。仍治定陶 。晋,《晋书·地理志》载:兖州,济阴郡,统县九:定陶、乘氏、句阳、离狐、宛句、己氏、成武、单父、成阳 。”仍治定陶 。南北朝,先属刘宋,南朝刘宋时期,济阴与湖陆等地合併划分为高平郡、兖州郡、济阴郡三部分 。元嘉末年(453年),济阴郡的一部分陷于北魏,泰始四年(469年)宋失山东,济阴郡全面归属北魏势力範围 。《魏书·地形志》载: “西兖州,济阴郡,领县四:定陶、离狐、冤句、乘氏 。”仍治定陶,后迁左城(今菏泽市定陶区西北) 。
中国古代地名 济水之南 济阴

文章插图
隋,《隋书·地理志》:“济阴郡,统县九:济阴县、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金乡 。”隋置济阴县为济阴郡附郭,同治左城,隋末动乱,郡、县治所西南移五里,仍称左城(今菏泽市曹县西北),旧左城称左岗 。《太平寰宇记·济阴》谓:“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唐,《旧唐书·地理志》:隋济阴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曹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领县六:济阴、冤句、乘氏、南华、成武、考城 。仍治济阴(今菏泽市曹县西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曹州 。宋,据《宋史·地理志》载:济阴郡,县四:济阴、宛亭、乘氏、南华 。仍治济阴 。金,天会七年(1129年),改兴仁府济阴郡为曹州,从此无济阴郡 。大定六年(1166年)省乘氏县入济阴县 。八年左城为河所没,迁州、县治于乘氏县故城(今菏泽城区),济阴属曹州 。元,济阴县仍属曹州 。据《元史·地理志》载:曹州,领县五:其中有济阴 。明,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元年9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 。遗址济阴尧陵《汉书》:“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 。”《汉书·地理志》:“兖州济阴郡成阳县,有尧冢、灵台 。” 东汉《风俗通义》:“姚墟在济阴成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也 。应劭:姚墟与雷泽近,后世称为姚城 。”《郑玄诗谱》中《诗·曹风集说》:“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 。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重厚,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畜积 。”三国《皇览》:“尧冢在济阴成阳 。”西晋《帝王世纪》:“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 。”“尧冢在济阴成阳 。”尧“葬于济阴之成阳西北,是为谷林 。”“尧葬谷林,谷林即成阳 。”“《墨子》以为尧堂三尺,土堦三等,北教八狄 。道死,葬蛩山之阴 。《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 。’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 。” 《晋书·地理志》:“成阳县有尧陵、灵台,舜渔雷泽在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