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王承恩(约1617年—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 。
【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 。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 。匿者灭族” 。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 。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 。福王时,谥忠愍 。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
经典评语
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给了他的皇帝和他的国家 。
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时空岁月像大海的汹涌波涛一样无情地翻滚,浪花飞溅、滚滚红尘、命运沉浮、悲欢离合、往事如烟,在疾风骤雨的咸腥味道之中酝酿出一杯杯的陈年苦酒,供后世探幽访古之人细细品尝、回味追思、喟然长叹 。悠悠岁月在其酝酿的最苦最涩的一杯酒中映衬出了一段凄惨哀怨的历史悲歌——其中飘忽不定的斑斓历史画卷又仿佛被锁定在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这个风雨飘摇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西方天际残阳如血,大明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诺大雄伟巍峨的一座京城被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陕北大顺军团团包围的像铁桶一般密不透风,铜墙铁壁的京师被一层巨大而变态的魔力所笼罩,氛围森严恐怖,连一只鸟儿也插翅难飞,百年不遇的血光之灾即将降临在京城官绅百姓的头上,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充满悲剧色彩的血泪诗篇正在上演 。
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城破,绝望无助的崇祯帝仰天长啸,钦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妃嫔在坤宁宫自缢殉国,崇祯帝手持宝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又剑伤长平公主,后宫中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令人战栗的哀号声……疯癫至极的崇祯帝披头散发、神情恍惚,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景山),面对满城的烽火硝烟,满目苍夷,崇祯帝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奋力留下血书遗诏:“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
随后,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满腔的悲愤、孤独、寂寞与绝望,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
第二天晌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紫禁城皇宫内苑,下令全城搜查,有“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 。匿者灭族”云云 。崇祯帝早已被冻僵的尸体在槐树上被足足地吊了两天之后,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监发现,崇祯帝和周皇后的遗体遂被运至东华门外停放,后被装进柳木棺内成殓 。崇祯帝一家人这种玉石俱焚、自残殉国的惨烈做法令杀人不眨眼的乱世枭雄李自成竟也动了恻隐之心,他命令明朝遗民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用牛车运到昌平,埋葬于十三陵田贵妃墓内,帝后与田贵妃合葬一处,为了怀念这位命运不幸的末代皇帝,被后人取名思陵 。王承恩作为皇帝的忠臣义仆,也被埋葬在思陵旁边,孤寂地陪伴着他地下的主公崇祯帝的枯骨枯荣,与之日夜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