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 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然而就此一战 , 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于是 , 世人便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太后对日本侵略之心的警惕性不足和忽视了海军发展的问题上 。其实 , 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 但是 , 当时的有关史料无不表明 , 慈禧太后对日本入侵的警惕性和对海军发展的关注度 , 可以说是超出世人想象的 。
慈禧当政时期 , 大清王朝面临的不仅是日本入侵中国的狼子野心 , 而且面临诸多的内忧外患 。慈禧通过一系列措施 , 实现了朝野上下 , 君臣军民的和衷共济 。在洋务运动中 , 朝廷励精图治 , 虚怀纳谏 , 整顿纲纪 。尤为甚者 , 她果断改变大清的规矩 , 大规模启用汉臣 , 从而创造了初见中兴的大好局面 。没有慈禧 , 就没有洋务运动 。而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起始 , 当成定论 。
对洋务运动的支持还表现在慈禧对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倚重上 。当时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坐镇北洋 , 遥执朝政 , 凡内政外交 , 枢府常倚为主 , 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 。他们二人去世相隔近三十年 , 但慈禧在他们去世后均表达了万分的痛惜之情 。当李鸿章因与周边列强周旋而累极身亡时 , 尚在回銮途中的慈禧太后不仅“为之流涕” , 而且“震悼失次” 。对于多年前去世的曾国藩 , 在她与曾国藩的孙子曾纪泽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她的心理 。她说:“也是国家运气不好 , 曾国藩就去世了 。现在各处大臣 , 总是瞻徇的多 。”当曾纪泽说“李鸿章、沈葆桢、丁宝桢、左宗棠均忠贞之臣”时 , 慈禧说 , “他们都是好的 , 但都是老班子 , 新的都赶不上” 。此语既表达了她的惋惜又表达了她的用人之道 。这无疑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眼光 。
在对待日本入侵中国存在严重危险性的问题上 , 慈禧更具有高度的警惕性 。她曾多次就此问题对李鸿章耳提面命 , 并亲撰懿旨教训李鸿章说:“ 练水师必须购船炮 , 购船炮必须拨巨款 , 试问五年后果有成效否?日本蕞尔 , 包藏祸心 , 已吞琉球 , 复窥朝鲜 , 此不可不密防也 。尔其慎之毋忽!”
【慈禧太后对日本入侵的警惕性竟超出世人想象】慈禧这道懿旨的所指问题并非空穴来风 , 当时清朝海军发生了两起事件 , 一时引起朝野的轰动 。
1881年4月30日 ,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威远”号军舰在小阳山洋面上发生触礁事故 , 损伤了两处龙骨 。“威远”是1877年下水的铁胁木壳军舰 。排水量一千二百六十八吨 , 航速十一节 。事故发生之时 , “威远”正奉调从福建驶往北洋途中 。福建船政局是洋务运动中兴建的大型造船企业 , “威远”是其建造的第二十艘舰船 。然而当时 , 无论近代企业 , 还是近代军队 , 都缺乏严格管理 , 官兵军事素质和纪律饱受各方诟病 。事故发生后 , 右庶子陈宝琛上奏弹劾 。
这个事故发生一年之后 , 1882年5月11日 , 船政大臣黎兆棠奏报调查结果:上年“威远”在小阳山洋面“向东北偏北一字而行 , 突闻触撞之声 , 船身一震 , 即刻遍船搜看 , 并无渗漏松缝 。细查海图 , 亦无暗礁沙线 , 未知水底何物 , 当时行驶如常 。抵沪由机器制造局勘验 , 计伤损龙骨两处 , 估需拆修护板 , 木工及木料等共银一千五百余两 。”
- 慈禧恐怖嗜好:竟用京剧诅咒皇帝盼其早死
- 风筝最高能飞多高?理论上可飞到万米高的对流层顶,但要做到太难 800米的吉尼斯记录
- 闪电述评|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整理世界之最
- 很诡异!孝庄皇太后之后长时间无人敢住慈宁宫
- 面对着司马懿叛变后,为什么曹操老部下却选择按兵不动
- 慈禧临终前留下什么遗言?李莲英听了瑟瑟发抖
- 隆裕太后简介隆裕太后是怎么死的?
- 中国绘画史上,你绝对不知道的一颗遗落“明珠” 中国十大画
- 慈禧太后为何不吃蛇和鳝以为那些是龙种
- 慈禧陵墓为什么会被孙殿英找到?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