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对日本入侵的警惕性竟超出世人想象( 二 )


当时 , 黎兆棠在上奏“威远”触礁事故的调查结果的同时 , 还上奏了“泰安”轮船三十四名水手寄禀到船政衙门、揭发管驾周凤震虚捏人数的事件 。现经派员查明 , 这艘轮船按月支领口粮银两并无丝毫克扣 , 船员对联名呈控毫不知情 。还称育才根本 , 全在学堂 。从前练童得力 , 训练帆船延洋教习试之洪波巨浪之中 。现帆船朽废 , 练童只能分派兵船实习 , 惟有赶紧筹款 , 仍购帆船驶洋教练 , 方可长其胆艺 , 以储干济之才 。
黎兆棠的奏折 , 是个典型的官样报告 , 基本上否认问题 , 抹平矛盾 。比如“威远” , 既无碰坏 , 亦无漏水 , 为何要花一千五百两银子去维修呢?对于纪律涣散 , 黎兆棠也不认账 , 但实际上 , 这个恶习 , 后来从福建蔓延到北洋水师 , 其本质 , 就是不认真训练 , 高级军官带头腐败 , 军事技能差 , 部队没有战斗力 。到甲午战败 , 总结失利原因 , 这几条再次被屡屡提及 。
对于这种典型的官样报告 , 慈禧还是在这个奏折上用硃笔批示 , 表明自己的态度:“据奏“威远”、“泰安”二船 , 一系无心误碰 , 一系被人诬告 , 均著毋庸置议 。惟船政局积弊甚多 , 务当尽力厘剔 。帆船一项 , 著赶紧购买 , 以资练习 。船政局之设 , 于今二十年矣 , 一切事宜总当熟悉 。乃造船仍延洋匠 , 管驾则仍用洋人 , 欲望其制敌 , 难矣 。至于船中诸弊 , 若非该大臣不破除情面 , 咎由攸归 , 凛之!”
其批示的意思是说 , “威远”、“泰安”问题 , 你们说船长没有责任 , 朝廷可以不处理;陈宝琛批评训练废弛 , 你们乘机跟朝廷要经费买练习舰 , 朝廷也会同意 。但需要提醒你们的是 , 船政局已经办了二十年 , 各项事宜总该掌握了 。如果一切仍靠洋人 , 还能克敌制胜吗?管理中的积弊 , 你们赶快纠正 , 如果不能破除情面 , 再出什么事儿 , 朝廷就要追究责任了!
按照清朝处理公文的流程 , 皇帝、皇太后看了大臣所上奏折 , 或通过军机处拟旨 , 或亲笔批示 。亲笔硃批的 , 一般也仅是“知道了” , 写大段文字的相对较少 。而这次慈禧太后对小阳山附近海事事故的批语 , 多达一百四十字 , 可见当时慈禧对于海军发展的重视程度!而慈禧太后这一段批示无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献 。平常民间很少看到慈禧太后的手迹 , 偶尔颁发的一些赏赐性题字 , 多数也由别人代笔 。从照片看到 , 慈禧的字写得歪歪扭扭 , 甚至文意还不通顺 , 但不难看出她对船政局的事件 , 既高度关切 , 又过于宽容 , 以至于责任人未受追究 , 都轻松过关 。这反映了当时慈禧太后对于清朝海军的过分溺爱和呵护之情 。
其实 , 慈禧当时对于海军的关注还不如说是对日本侵略的警惕 。在清朝创建近代海军的各种奏折中 , 还有两道慈禧太后亲笔懿旨 。一道是在同年10月3日下达的:李鸿章议复张佩纶折 。翰林院侍讲张佩纶认为 , 日本并吞琉球 , 又在朝鲜发动壬午事变 , 请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 , 广造战船;山东、台湾疆吏宜治精兵 , 蓄斗船 , 与南北洋成犄角;分军巡海 , 绝关绝市 , 召使回国;责问琉球之案 , 驳正朝鲜之约 , 使日本增防耗帑 , 再大举乘之 , 一战定之 。李鸿章表示 , 日本步趋西洋 , 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 。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 , 制其死命 , 未敢谓确有把握 。应先练水师 , 再图东征 。对此 , 慈禧亲撰懿旨曰:“练水师必须购船炮 , 购船炮必须拨巨款 , 试问五年后果有成效否?日本蕞尔 , 包藏祸心 , 已吞琉球 , 复窥朝鲜 , 此不可不密防也 。尔其慎之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