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


潮州话

文章插图
潮州话潮州话(潮州话拼音:Diê5ziu1uê7 / Dio7ziu1uê7;罗马字:Ti?-chiu-oē;英文:Teochew dialect / Teochewese),又称潮汕话、潮汕方言、潮州方言、潮语,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之次方言 。
潮州话是潮汕人的母语,是唐代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 。潮州话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潮州话”一词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内外潮州府籍人普遍认同 。
潮州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的部分地区及梅州市的丰顺县,以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州人聚集地 。潮州话在海内外使用人口约2500万人以上 。
【潮州话】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 。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着 。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 。
基本介绍中文名:潮州话
外文名:Teochewese; Teochew dialect
语言系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 
使用人口:约2500万上以上 
分布地区:广东、港澳台、东南亚、澳洲、西欧 
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6 MIN
源自地区: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丰顺县
别称:潮汕话、潮汕方言、潮州方言 
简称:潮语 
标準音:潮州话-韩江片
使用人群:潮汕人、潮汕民系
发展历程使用地区潮州话是广东潮州人(潮州府潮州八邑籍)的母语,今潮州话流行于潮汕地区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 。潮州话以旧潮州府城话为代表 。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潮州片 。流行于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所属各县区,陆丰市的三甲地区,也包括梅州市的丰顺县;一般称之为“潮州话” 。广东潮汕地区历代名称潮州府,名号潮州八邑,当代原称汕头市,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 。明清潮州府九县邑,均是从宋元潮州三阳析置,均有〖阳〗之称,由于大埔县(别称茶阳)居民是客家人,故潮州府下辖的海阳县(今潮安区、湘桥区、枫溪区)、潮阳县(今濠江区、潮阳区和潮南区)、揭阳县(今榕城区、揭东区和揭西县大部)、惠来县(别称葵阳,今惠来县、普宁市西部和南部)、普宁县(别称洪阳,今普宁市中东部和揭西县棉湖镇部分)、澄海县(别称莲阳,今金平区、龙湖区和澄海区)、饶平县(别称饶阳,今饶平县、南澳县、潮安区及澄海区部分)、丰顺县(别称新阳,今梅州丰顺县)潮汕民系8县合称“潮州八邑”,也称潮州八阳 。注:汕头设定之前隶属潮州府澄海县,揭西县1965年置县之前隶属揭阳县 。历史
潮州话

文章插图
潮州话 字典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称:“潮州话是唐以前可以追朔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是秦统一之后不断被改造被吞噬的语言正宗” 。潮州话源自古闽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 。福建古莆田话属于闽南语,现在莆仙话则已因受省城福州话不少影响 。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着名的事件 。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州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世间之人,必有其祖”,数典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潮州学大师饶宗颐总纂定的《潮州志》明确记载:“唐时中华氏姓迁入者,有潮阳洪氏,来自莆田”,“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尤众,以莆田为最多”,其中有黄、郑、方、陈、萧、魏、丘和兴化蔡诸氏 。去找寻潮人先祖南迁的足迹和古老奇丽的血缘故事 。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 。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和名字 。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 。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 。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 。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金紫林和阙下林 。黄氏多为“莆阳黄”(黄岸派)、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莆田)等等 。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莆田合计2482个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位居全国前几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 。明朝兴化府——今莆田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 。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 。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因此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还有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州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涵,音hán) 。莆田先民,南迁即从河南潢川县等地南迁后,部分留居莆田,后来部分再从沿海的莆田再次南下,经泉、漳直至潮汕,在南宋末年,陈文龙、陈瓒家族抗蒙古军队由莆田迁入潮汕的移民明显增加,莆田有不少姓氏分衍潮汕地区,宋高宗建炎年间,黄汝詹到潮州任职后,因“爱潮阳山中之胜”,便定居竹山龙陂,即今西胪镇波美村,为来潮之祖 。澄海东里镇宋氏先祖两兄弟,是明嘉靖年间由莆田九莲山迁来的 。林南壠于元至正年间迁至揭阳,成为锡场林姓祖 。潮州吴姓多始于莆田,宋末之乱,吴定迁居大吴,分创三乡,成为大吴、银湖、龙吉美三乡始祖……涵江区涵头镇黄巷村的黄冈祠 。祠里的执事黄春泉老人说,这里便是潮汕地区黄氏的祖地,“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黄氏宗亲,不约而同地从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地前来这里祭祖 。”锦旗上,分别缀有“慎终追远”、“黄冈衍派传闽粤”的字样 。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洪阳镇共有32个村庄,其中不完全统计,其祖先是从莆田迁去的就有13个 。姓氏源流研究专家吴奎信教授则明确指出,百分之七、八十潮汕人的祖先是莆田先民 。所以,莆田是众多潮汕百姓的祖地已确定,并热切地希望潮汕地区的乡亲多来莆田走亲戚,进行族谱对接,增强传统美德和文化认同,携手共建美好未来 。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潮汕多个地方的李氏移民后代前来莆田认祖祭祖,其中包括汕头澄海、潮州、揭阳等 。据族谱记载,潮州移民,绝大多数是先占籍福建,而后转徙潮州 。中原移民由闽入潮州,主要有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 。专家指出,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仅大大增加了潮州的人口总量,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经验,促进了潮州农业、商贸的发展 。福建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潮州,莆田涵江人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 。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 。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 。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古闽南语莆田话以及少部分畲苗语言 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古莆田话和漳泉话有共同点,因此潮州话又与漳州话很相似 。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 。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闽东语)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 。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闽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 。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 。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 。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 。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州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 。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州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州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着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徵,潮州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