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

文章插图
净宗法师【净宗法师】释净宗,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 。1986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 。1990年皈依三宝 。1994年辞去公职,礼九华山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修行 。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 。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 。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 。2004年,领导建设安徽宣城弘愿寺净土宗专修道场,任弘愿寺住持,专一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
基本介绍中文名:释净宗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宣城
出生日期:1966
职业:敬亭山弘愿寺住持
毕业院校:中国民航学院
信仰:佛教
代表作品:《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印光法师精要法语》《净土宗概论》等
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

文章插图
2004年闢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弘愿寺是当今中国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着名的道场,法师现为弘愿寺住持 。弘愿寺坐落于着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襟怀博远,气度恢弘 。寺院修学专依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以弘扬净土法门,复兴净土宗为使命 。修学宗旨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弘愿寺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联、念诵仪规,皆完全依奉善导大师“五正行”为标準,以鲜明的宗风,专净土、专念佛、专善导,普引众生念佛成佛 。在法师的领导下,弘愿寺现已印製流通净土宗丛书、光碟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有缘 。弘愿寺美丽的自然风光,恢弘庄重的仿唐建筑,鲜明而绝堪仰靠的善导大师旗帜,来到这里的念佛人无不洋溢着往生决定、安心自在的法喜,全寺呈现出在弥陀大悲薰染下爱心为本,人人谦卑喜乐、祥和友善的特殊道风 。法师悲心广大,愿力坚深,慧眼见真,勤于说法,辩才无碍,讲法说理精闢简洁,思维缜密,妙喻连珠,引经据典,说必有依,言必有据,以通俗浅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幽深奥义和盘托出,令人闻即会心,截断狐疑,心中充满阿弥陀佛救度的光明 。根据法师早期讲法整理成的《念佛胜易》《净宗略讲》《唯说念佛》、《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十八愿讲记》等书故在佛教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净宗法师也成为了是目前国内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着名的法师 。2006年9月23日,净宗法师应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春般若寺成刚法师邀请,于般若寺讲堂宣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成刚法师率寺院僧众及全国各地赶来的居士举行了盛大的迎请法会 。近千人前来聆听法音,共沾法喜 。此次讲法中,法师以无碍辩才系统讲解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令闻者清晰而深刻地了解善导大师一千三百年前开阐的净土宗真义,无数修行人通过观听此次讲法走上安心称名,决定往生的念佛之路,根据此次讲法整理成的光碟在海内外佛教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师所撰《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作用》,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精进奖,并作为优秀论文,刊登于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二○○六年第四期 。2007年3月,净宗法师在丹霞山锦石岩寺讲演此《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净宗法师从印祖文钞中抽其与实修念佛关係最为紧要之法语,总八十一条,加以组织编排,集为一处,名《印光大师念佛精要法语》,分“安心”、“实修”二篇;安心篇侧重在信愿,实修篇主要解决念佛实修过程中的种种疑难困惑 。闻者无不安心欢喜,对于念佛往生之理路,豁然心开 。2012年8月,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法师倾力领导恢复祖庭建设,愿使唐朝善导大师教法在时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浊世重放光明 。2013年6月18日法师正式开讲《净土宗概论》,到2013年7月26日圆满完成,共讲解了 46 课 。2013年9月,弘愿寺与鑒真学院联合办学开办净土班,法师被聘为鉴真学院名誉院长、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导师,主持净土班招生、教学工作 。2013年9月,在鑒真学院净土班开学之际,法师开始系统地讲解《佛说阿弥陀经》 。2014年3月8日,净宗法师在深圳接受了佛门网(香港)的专访 。在大约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佛门网采访人员提出关于净土宗的一些问题,内容包括净土宗的传承、依止善导大师的原因、阿弥陀佛的本怀、净土宗与基督教中“他力”的区别、净土行人的现世利益与修持等等,净宗法师针对以上问题,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所有回答皆简明扼要,切中要害,深入浅出,活泼生动,阐释了善导大师纯粹的净土宗的思想,显明了弥陀无条件救度的本怀 。2014年3月22日,净宗法师受邀莅临于香港东莲觉苑讲法 。此次法会,因缘殊胜,信众云集 。净宗法师的开示围绕着“皆大欢喜的法门”而展开,简明扼要地开显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年曆表1990年,读《金刚经》,豁悟前非,知佛说为宇宙绝对真理,决意出家,誓求解脱 。皈依三宝后读《印光法师文钞》,信向净土,吃素念佛 。1994年,父亲病逝,无复挂碍,旋即辞职,赴九华山礼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日夜思惟往生大事,未得心安,意甚苦切 。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 。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 。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 。2004年闢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弘愿寺是当今中国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着名的道场,法师现为弘愿寺住持 。2012年8月,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法师倾力领导恢复祖庭建设,愿使唐朝善导大师教法在时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浊世重放光明 。2013年9月,法师被聘为鉴真学院名誉院长、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导师,主持学院净土班招生、教学工作 。作品《念佛胜易》《净宗略讲》《唯说念佛》《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十八愿讲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净土宗概论》等等《念佛的生活》《僧籁》------------------------------------------------------------------------------------------------------------------------------------------------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 。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 。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 。《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幺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 。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 。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 。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託,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徵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幺办?妄念怎幺办?恶业怎幺办?还有临终……」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净土思想如何往生一辈子念佛,就是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佛就来迎了 。你平时专修念佛了,佛就来迎了;因为佛的来迎,底下就讲了: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因为佛来迎接我们,当下我们心不颠倒,住于正念 。所以,我们念佛为因,感得佛的来迎的果报;佛的来迎为因,使得我们当下住于正念的果报,得到这个结果 。这是第一大利益 。第二个利益接着就来了: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心中住于正念──我们是在正念分明的情况下命终的 。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幺样的状况而命终的?是“心不颠倒”而命终的 。在这个候,根本就不谈什幺修行了,临终的时候就不谈修行了,因为这个时候不是谈修行的时候 。除非只有一种人,他平时没有念过佛,他直到临终才遇到佛法,那时候才讲临终念佛 。本来念佛就不限于临终,就是平时就念佛 。临终遇到这个**的人,才临终念佛、临终往生 。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懂得这一点,我们每天诵经诵到这里,你就会有法喜,就会安乐,“哎呀!好啊!”所以念佛为第一 。什幺“临终正念”啦,什幺“异香满室”啦,什幺“光明遍室”啦,什幺“天乐鸣空”啦……都在一向念佛当中 。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讲座当中,也把《观经》的九品往生,他临终的详细状况,我们也做了一张表,也详细讲解了 。说得非常清楚 。我当时也讲到:我们每个人死的时候,是欢欢喜喜死的 。经中讲了,往生人是见佛光明,正念分明、欢欢喜喜 。在临死的时候,念佛人见到的景象很不一般:他一到临终的时候,一开始是有病苦了,这个时候,佛来安慰了,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这是一喜;这个喜还没有完的时候,余兴未尽,观音势至现前了,哎!波浪就更大、欢喜就更充足;此波未平,无量清净大海众现前了,噢!里面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通通都出来了,都来迎接他,喜中之喜,无过此喜;这个喜还余喜未尽的时候,哎!阿弥陀佛的宝手往下一垂,就有一道金光从手中“嚓!”放出来,从眉间,从举身当中八万四千毛孔,从宝手掌中,毫光放出来,“哗!”照到他身上,当下所有的病苦,就好像在炎热的夏天,一股凉风吹过来,当下炎热就扫除了 。佛光一照,所有的病苦当下退解,身心愉悦欢喜;余喜未尽的时候,阿弥陀佛开了金口,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 。”啊!佛来讚叹他善男子,迎接的时候了,多高兴啊!这个时候,他心中就想给佛顶礼了,“哎呀!太好啦!我此世是功不唐捐,决定往生了 。”这样低头的时候,阿弥陀佛宝手一招,轻轻一抬,他如腾云驾雾一般,毫不费力,就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宝台了 。所以,他在底下拜佛,还没拜下去,已经到了莲台上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默念口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 。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嚮往之 。」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 。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 。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 。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 。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定动口发声 。这些都不过是因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着邪见,曲解宗义,欲巧符自心,还废往生大事 。师父岂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师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师父去实践动口出声的相续念佛 。或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 。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 。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 。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 。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 。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 。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 。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 。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 。故知:出声顺乎自然 。《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 。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 。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 。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 。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 。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 。师父说:「除睡时及做事需特别专心之时,余一切时皆好念佛 。」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以师父为镜便知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 。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 。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 。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 。」师父答:「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 。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 。」又说:「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 。」又问:「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师父答:「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捨,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永远摄取《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幺回事?这是佛说的吗?”哎,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 。《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 。”所谓“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第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 。”《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幺解释?善导大师就从两种角度来说明,叫“抑止门”和“摄取门” 。什幺叫“抑止门”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观察众生恶业很深重,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谤法罪,你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这是决定要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可能直接就堕落了 。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喔 。”给我们打一个预防针,使我们产生警惕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幺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準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幺不拿更高的标準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实在做不到 。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準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準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準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準你不犯,我都能救你!”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恶罪有什幺关係?”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 。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 。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那幺,《观经》为什幺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 。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 。”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 。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捨,还要摄取 。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幺胡来 。”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误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佛都希望我们不要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好、对我们现世的安乐也好、对我们未来的解脱也好,都有障碍 。一方面这样,另一方面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佛决不会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所以,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