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三大奇门兵器: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三 )


13.龙头大铡刀
龙头大铡刀是气功长拳门的独特兵器 。气功长拳门吴氏兄弟受包青天中龙头铡的启发,创造的勉强能称为器械的产品 。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但又不失铡刀型制,全长180—200厘米,把为扁方型握把,握把处长130厘米左右,活动空间较大 。龙套化铡刀内似蛟龙出海,口吐八卦太极图为阴阳鱼,展现出神龙之威,铡刀尾部为鱼尾形,中有一古钱币图形,更彰显出没啥不能没钱的道理,龙头鱼尾之形既彰显出鱼化龙的时间久远,又不失其钩挂撩砍之功能 。随后,在实用与表演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下,以八卦刀、双手剑、苗刀、方天画戟的套路为基础,吸取八卦刀的飘逸、双手剑的巧妙、苗刀的威猛、方天画戟的霸气,创编了两套风格新颖、独特的龙头大铡刀套路 。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水浒传》第二回:“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指的均是兵器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
(2)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代、抉、弓矢 。
(3)指“九长九短”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 。其形状为 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 。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 。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 。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 。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 。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 。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 。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 。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 。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 。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 。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 。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 。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 。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 。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 。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主要刀法: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 。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