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第13篇:郑和下西洋—中国大航海时代,比哥伦布早87年 中国之最大的山简图( 三 )


永乐十三年(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回国 。九月,郑和等人献俘于北京,明廷诛杀苏干剌 。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
明人画作《贡麒麟图》
(五)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1416年)12月,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永乐十五年(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 。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 。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 。永乐十七年(1419年)8月回国 。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
(六)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船队行至苏门答剌后,诸副使即分头前往各国 。各队所到国家多寡不一,返国时间亦不一致 。郑和一行于永乐二十年(1422)9月还京,副使杨敏率领的船队直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才回国 。
(七)第七次下西洋
永乐二十二年(1424)7月,成祖死,8月仁宗朱高炽即位,由于廷臣大多反对,下西洋几乎告终,仁宗即位后即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 。……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宣德五年(1430),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未贡” 。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
宣德六年(1431年)1月,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 。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宣德八年(1433年),返航过程中,郑和于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宣德八年(1433年)7月返回南京 。
宣德九年(1434年)7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 。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正统元年(1436年),辅政大臣以明英宗的名义(当时英宗年纪尚小,不足以亲自执政)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英宗实录》),下西洋就此落幕 。晚年,王景弘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