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淡水区【淡水区】淡水区,位于台湾省新北市西北沿海,位于淡水河的出海口北侧,北邻三芝区,南邻台北市北投区,西滨台湾海峡,西南与八里区以淡水河一水之隔 。河光山水、风景秀丽,自古为台湾八景之一,昔日并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在历史上曾经是台湾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湾北部散播的起点 。今日之淡水区,北邻三芝区,南以关渡和台北相接,西濒台湾海峡,并与八里一水之隔 。东西长11.138公里,总面积70.6565平方公里 。
淡水区行政区域划分为33里,计有562邻, 2006年12月底人口数129898人(不含外来学生人口) 。淡水镇公所为淡水镇最高行政机构,由镇长主持镇政下设民政课、财政课、建设课、工务课、农业课、兵役课、秘书室、人事室、主计室、政风室及另设所属机关清洁队、图书馆、託儿所,依法办理相关业务 。
淡水是东南亚海陆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极好的航途指针,因此至今七千年来一直有人类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过着渔猎、放耕的生活 。淡水原住民皆属居住于台北一带的凯达格兰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国和日本的船只,经常停泊淡水,和他们从事贸易 。
今天淡水地区地名如:沪尾、八里、大屯、圭柔山、北投子等都是平埔族住民留下的 。在八里的十三行、淡水港仔平等,尚留有凯达格兰人时代的大片遗址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淡水区
外文名称:Tamsui District
别名:沪尾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台湾新北市
下辖地区:1镇42里694邻
政府驻地:中正路65号
邮政区码:025170
地理位置:新北市西北部
面积:70.6568平方公里
人口:157,706人(2014年8月)
方言:闽南语
气候条件:副热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淡水老街、渔人码头、红毛城
机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火车站:淡水车站
市花:茶花
市树:台湾山樱
区长:蔡叶伟
地名由来古时候“淡水”是一个地方的总称,使用于淡水河口与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个台湾北部 。而“沪尾”即是村落名称,后来“淡水”与“沪尾”并用,日本时代“淡水”才正式取代“沪尾”的名称,而延用至今 。但是日本时代的淡水郡,包含今之三芝、石门、八里等乡镇 。“沪尾”一说为原住民之语音,一说如《台湾府志》所载,以碎石筑海平之,为渔民捕鱼之所,村处其尾处而得名 。关于淡水这个地方的名称,清治时期基本上是“淡水”与“沪尾”并用 。日治时期以后,“淡水”则正式取代“沪尾”的名称,例如淡水线铁路在测量路线时预定设定“沪尾”车站,最终命名为“淡水” 。关于英译拼音部份,新北市政府官方使用Tamsui,此为马偕牧师在1895年出版的“福尔摩莎之旅”(From Far Formosa)一书,以台语拼音使用,已经有百年历史,新北市交通局表示,将会请台北捷运公司也尊重在地传统,将淡水英译更名为“Tamsui” 。历史沿革淡水是东南亚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极好的航途指标,因此至今7000年来一直有人类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过着渔猎、放耕的生活 。淡水原住民皆属居住于台北一带的凯达格兰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国和日本的船只,经常停泊淡水,与他们从事贸易 。十六世纪,西方海权强国,开始逐鹿亚洲,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引起他们的注意 。西班牙人为了确保菲律宾的经营,并为了和荷、英、萄对抗,最先占领北台湾;西班牙人于1629年的秋天,筑圣多明哥城、建教堂,以做为殖民和宣教的基地,与赴中国、日本贸易及宣教的跳板 。他们由淡水溯河入台北平原,降服诸部落,并扩张势力到新竹和宜兰一带 。1641年,荷兰为防止中日贸易路线被西班牙截断,遂驱逐西人并重新筑城(即今之「红毛城」) 。他们除了镇抚平埔族,也招聚汉人来此拓垦,并致力于硫磺、鹿皮及土产的运销,更利用淡水为港口和中国大陆互市 。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驱逐南台湾的荷兰人,淡水也暂归明郑 。此后,淡水除了原有「汉番交易」之外,汉人已渐渐到此从事拓垦,直到明郑降清 。渐渐的,淡水因与大陆最近,本身又为良港,「沪尾」由渔村渐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康熙年间淡北开治设防,淡水由番社渐成村庄,山区也逐渐开拓 。早期港口发展在南岸之八里,1792年清廷才正式开放八里坌与大陆对渡,但因泥沙淤积腹地有限,港埠遂又逐渐移至北岸淡水 。1808年,水师守备由八里坌移驻淡水 。此后,淡水街民环福佑宫形成街衢 。嘉庆年后,淡水不仅成了附近聚落的日常生活消费和物产集散地,也成了地区文化和祭祀的中心,主要庙宇也都先后建立 。鸦片战争之后,淡水逐渐为列强所注意,各国船只私下到淡水港贸易,渐被视为具有潜力的市场 。天津条约之后,淡水港已成为国际通商口岸 。1862年6月22日正式开关徵税 。茶、樟脑、硫磺、煤、染料等土产的输出和鸦片、日常用品的进口,不只使淡水成为全台最大之贸易港,也让淡水跃升国际舞台,不仅英国人在红毛城设领事馆,各国洋行也都到淡水设行贸易,因此“年年夹板帆樯林立,洋楼客栈阛阓喧嚣”,淡水进入黄金时代 。淡水不但在贸易上独占鳌头,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登入台湾的门户 。1872年三月九日马偕博士也抵达淡水,并以此为其宣教、医疗和教育的根据地 。西式医院和新式教育得在淡水创设,对早期的台湾开通思想、启迪民智均有深远的影响 。1884年的清法战争更肯定了淡水在经济、国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日本时代,淡水渡过了黄金岁月,但却因河道日渐淤浅、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领台后,大力建设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间铁路之便,终而取代淡水 。虽日人时加疏浚,强化港埠设施,也有重新筑港的计画,但终究无法挽回其命运,地位终于还是被基隆港所取代,渐渐地变为有名无实的国际港,除了大陆的戎克船会来此互市之外,仅剩木材业和石油业利用这没落的港口继续生存 。淡水的经济转向以附近腹地的农渔业为主 。但日本政府带来的强势公共建设,以及高度行政效率,不仅让淡水港一息尚存,也让它成为附近乡镇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战后,淡水沦为小渔港,虽一直有开港的风声,但却事与愿违 。随着大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淡水的产业与社会渐渐有了改变 。早先经济依赖在此就学的大学生;之后,逐渐变为北海岸观光游憩的重点而生机蓬勃;直到近十年来房地产的热络发展才让淡水在人文与自然环境上起了结构性的变化 。例如:过度的市镇开发,造成市容的恶化;大量涌进的外来人口,突显了公共设施的不足和居住品质的退化 。话虽如此,淡水特有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却让淡水在居住环境、经济产业和文教发展的生机盎然 。“大台北都会捷运系统”和将来“淡海新的市镇”的完成,预期会带给淡水崭新的面貌,淡水的前程更是乐观 。16世纪,西方的海权强国开始逐鹿亚洲 。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们的注意 。西班牙人为了确保菲律宾的经营,并为了和荷、英、葡对抗,最先占领北台湾,并在1628年建造了“圣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今日的红毛城 。1642年,占领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北上,驱逐西人并重新筑城 。他们除了镇抚平埔族,也招聚汉人来此拓垦,并致力于硫磺、鹿皮及土产的运销,更利用淡水为港口和中国商人互市 。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驱逐南台湾的荷兰人,淡水也暂归明郑 。此后,淡水除了原有“汉番交易”之外,汉人已渐渐到此从事拓垦,直到郑氏降清 。渐渐的,淡水因与大陆最近,本身又为良港,“沪尾”由渔村渐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名胜古蹟旧制古蹟淡水红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