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古城( 七 )


老街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骄傲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 。每一个关于城市的故事都离不开老街老巷,它们曾经是城市的血脉,与城市的人们骨肉相连,在见证时代风雨的同时,也感受着岁月沧桑 。

海州古城

文章插图
沈云沛海州,秦汉时期称朐县,建城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自秦汉以来,海州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海州城内形成以中大街为中心的格局,东西主轴为东大街(东门至钟鼓楼)、中大街(钟鼓楼至十字街)、西大街(十字街以西段);南北主轴为南大街(十字街至西市桥)、北大街(西市桥至北门) 。东起钟鼓楼,西至十字街,全长375米的中大街,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也是大港梦的发端之地 。如今连云港以亿吨大港雄姿立于海州湾畔,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没 。沈云沛出生于1854年,卒于1919年,地地道道的海州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邮传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津浦铁路会办大臣、吏部右侍郎等职,时为苏北着名的在京大官 。1916年,陇海铁路通至徐州以东,对于这条铁路的出海口问题,沈云沛与当时另一个实业巨子张謇发生过严重分歧 。沈云沛主张陇海铁路修到海州,张謇则主张把铁路修到南通 。在沈云沛的力争下,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从此,海州再也不是海边小城,而是中国铁路交通线上的一个新起点 。民国24年,连云港建港,当时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由南京搬至谢家洋房办公 。大港梦在海州古城发端,成就了今天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範区等四大战略机遇在港城的叠加 。三脉的集聚之地
中大街一街八巷,那些巷名海州人个个耳熟能详:二营巷、塘巷、关庙巷、孔巷、隍庙巷、儒学巷、王巷、蒋巷 。周边的沿街店铺、寺庙等也都集聚于此:海州文庙、生庆公、天成药店……这里是文脉、财脉、人脉的集聚之地 。
海州古城

文章插图
海州古城说到文脉,不得不提海州文庙 。海州文庙也称孔庙、先师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作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 。宋朝庆曆年间(公元1041—1049年)的海州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学宫之一 。经过历代的增修扩建,到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庙最盛时的布局:庙址南至城基,北至现在的新建路,东至隍庙巷,西至儒学巷 。当时的文庙,东有城隍庙,西有大慈禅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释道三家祭祀场所建筑群中气势最为雄伟、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 。今天遗存下来的文庙建筑是由清代嘉庆年间海州学正翁鹹封修建的 。文庙以正门为中轴线,门前东西向中大街将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部分 。目前,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就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区中心幼稚园(原中大街国小)院内的戟门,这里是古海州文庙所在地 。戟门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从其厚实的墙体与粗壮的木柱及坚实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当年修建它的时候,用料之讲究,用心之细緻 。清末明初之际,海州成为海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齐鲁”成为淮北名郡 。“财脉”即沿街商贾都聚集于此 。天成药店、生庆公茶庄等新浦后街的商铺,都是在这里兴起的 。而港城实业,也从这里发迹 。油纸厂、电厂、农副产品……从后河码头销往全国各地,继而走向世界 。所谓“人脉”,即海州古城有五大姓:殷、葛、沈、杨、谢 。这五大姓氏的居民全都住在中大街沿线,如谢家楼就是在家门口开起了商铺,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 。海州城旧有谚:“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 。与谢家楼齐名的杨家花园如今已无寸瓦片砖可寻,而位于中大街的谢家大院内的洋房却有幸得以保存 。谢家洋房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现为海州公安分局办公场所 。佛道儒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