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站:最后的守望者 坊子历史之最是谁写的诗

关于(火)车站 , 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 , 脑海里也会浮现太多的画面 。
不仅仅是我 , 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思绪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 。随着高铁线路不断开通 , 绿皮车渐渐消失 , 在人们的视野里淡出 。至于我所说的那些回忆 , 完全属于绿皮车时代 。
那长长的铁轨 , 记载了人世间的多少悲欢离合;那一座座米黄色的车站老建筑 , 里面不知蕴藏了多少属于你我他的故事;还有那大大小小的站 , 有亲朋的离别的泪水 , 也有好友相聚的欢颜……
还有那呼啸而至的绿皮车 , 长啸一声 , 亲切而又遥远 。
走出茨坊小镇 , 意犹未尽 , 执意要去寻找坊子站 , 一座算是古老的小站 。
坊子站 , 一座四等小站 , 如今依然守候在已是锈迹斑斑的铁轨前 。就这样 , 它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 。
我像个傻子一样 , 头顶烈日 , 迈开双腿 , 沿着两条铁轨 , 执拗地向前走去 , 去寻找坊子站 。
在我设计的行走路线里 , 终点就是这个距离茨坊小镇有相当距离的小站 。如果不去看一看 , 肯定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
眼前的这座米黄色小屋 , 应该是铁路上担负一定功能的值班室 , 里面的工作人员多是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 , 头戴大檐帽、身着深蓝色制服 , 负责发送信号和扳道岔子的“干活”……这都是我猜的 , 应该是八九不离十吧 。
上面图片局部放大 。根据院内晾晒的汗衫 , 可以断定这个小房子依然有人值守 。依然存留某些功能 , 依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再往前不远 , 有一片低矮的民房 , 铁轨调皮地向右拐了个弯儿 , 我沿着铁路边儿上的一条土道向前走去 。
这是一个类似沙盘的艺术作品(具体称呼我不知道 , 或许出自某博物馆) , 是在网上搜的图片 。它生动地再现了坊子站当年热闹的情景 。所谓的当年 , 具体应该说是1950年之后 。
我这样说 , 是有依据的 。“沙盘”中 , 坊子站候车室外 , 屋顶的外墙有人们熟悉的铁路路徽标志 , 就是由“工人”二字组成的 , 形似火车头的图案 。
1950年月22日 , 《人民日报》发表了铁道部公告 , 确定采用陈玉昶设计的图案 , 作为中国人民铁道路徽 。设计者因此获得800斤小米的奖励(不得不说 , 那个时代的奖励很实惠) 。
【坊子站:最后的守望者 坊子历史之最是谁写的诗】开始我对“坊子”这两个字不理解 , 经过查找 , 找到三种并非准确的说法 。
关于“坊子”的由来 , 一种说法是当时火车站建站时 , 附近有一家小铺叫“坊子” , 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 , 是因为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带就开始出煤 , 当时的煤用土方丈量 , 时间长了 , 便有了“坊子”一说;最后一种说法 , 就是古时以20里为一方 , 从老潍县县衙往南30一方处 , 取名为坊子 。
如此看来 , 我似乎明白了 , 坊子为什么叫坊子 , 潍坊为什么叫潍坊 。
坊子站原本是一个因煤矿兴起的繁华小站 , 后来的衰落和孤寂 , 是因为煤炭储量的日趋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