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严抓工程质量关:很早就提出了质量追溯机制

【古人严抓工程质量关:很早就提出了质量追溯机制】 南宋时出了一本《营造法式》 , 那是我国建筑学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 , 有文字说明加图样参考 , 是“国标”式的建筑“葵花宝典” , 一册在手 , 万事不求人 , 保你建出又安全漂亮又实用的建筑 。
《桃花扇》里有个名句—— “眼看他起朱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塌了 。”
这简直是一句盛世谶语 , 这不 , 前些时浙江奉化就有貌似坚固的钢筋水泥房子 , 春风不惊 , 突然倒塌 , 埋人于下 , 家园瞬间变成墓地 。
何止房子 , 还有路 , 有桥 , 还有……但凡建筑 , 骤起骤灭比比皆是 , 快者 , 刚刚剪彩数月 , 慢者 , 使用不过三五年 , 即以新闻形式跳入人们眼帘 。且有官员直言:中国的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到30年 。
人们纷纷进行古今对比 , 你们看 , 应县木塔已有960年历史 , 赵州桥已历经1300年风雨 , 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寿 , 至今仍未见老态 , 如今修个路、架个桥、建个房咋就这么不经用哩?古人没有钢筋水泥 , 没有起重机 , 没有“百年大计 , 质量第一”的口号 , 也没有没有“鲁班奖”、“梁思成建筑奖” , 技术、材料都无法与今天相比 , 为什么能将建筑物造得那么牢固?
一味说古人好话那是叶公好龙 , 真让你穿越回去 , 未必愿意 。但古人确实在极差的技术、材料下 , 将制度和人的主观能动发挥到极致 , 造就了建筑史上诸多辉煌 。
国家建筑标准
古人的聪明真不是盖的 。早在春秋时 , 他们已编成了一部《考工记》 , 记载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的规范要求 , 叫“程式” , 用于指导匠人实际操作 。然后有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来管理 , 如隋唐时期 , 在尚书省设工部 , 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 , 后世基本上如法炮制 。
到了北宋 , 建筑“程式”臻于完善 , 编订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文件集《筑城法式》 , 收集了当时关于城池建筑、堤坝、水闸等的技术、工具、材料和工时等方面的规定 。南宋时建筑工程“程式”更不得了 , 出现了著名的《营造法式》和《木经》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营造法式》 , 那是我国建筑学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 , 有文字说明加图样参考 , 说得简单一点 , 这是一本“国标”式的建筑“葵花宝典” , 一册在手 , 万事不求人 , 保你建出又安全又漂亮又实用的建筑 。
当然 , 这“国标”不是只拿来把玩的 , 是拿来执行的 , 如若不然 , 刑罚伺候 。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有《工律》篇 , 那是针对工程建筑方面的法律 , 列出了对非法营造、虚费工力、采取木石不堪用、造作低劣等方面非常具体的刑法规定 , 细细看下来 , 头都是大的 。总而言之吧 , 轻者打板子、给徒刑 , 重者处死 , 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
话说1621年 , 朱常瀛被封为桂王 , 封地在衡州 , 就是现在的衡阳 , 为此要建桂王府 。王府是朱家面子呐 , 是一个大工程 , 一块大肥肉 , 多少人想将工程揽到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