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豆腐渣工程泛滥的今天,你不知道你住的楼房会不会一夜间倒塌,你不知道上学的学校究竟能不能经受的起这么多人上课 。人们也许会想,为什么会有豆腐渣工程呢?古代的人们也是这样愚弄百姓的吗?其实不然,在古代其实很少有豆腐渣工程 。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
在南京内城南门的墙垛上,许多明代留下来的砖头都刻有铭文,其中有一块灰砖上刻着这样三行文字:“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张/窑匠卢立/造砖夫广福寺”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也发现了一块勒刻着铭文的明代窑砖,铭文也是分为三行:“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司吏冷荣/□作匠王□人户刘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 。(□表示字迹缺损)
网络配图
在城墙的砖头上勒刻自己的姓名,这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千古流芳,而是在执行明王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 。砖上铭刻的那些名字,其实就是一份对某处工程质量问题负责的责任人名单 。透过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严密的技术质量监管体系:每一处工程,都有制砖的窑匠、造砖夫与提供劳役的人户来承担建筑质量上的直接责任,由基层组织——里甲的负责人(招甲、甲首)承担担保责任,并且监工的官吏(典史、司吏)也负有连带责任 。这样,如果一块砖头被发现有质量问题,或者出现“豆腐渣”工程时,便不致于“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所有名字刻在砖上的人,都会被追究责任 。在明代,这些出了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严重者会被处死 。
明人祝允明的《野记》记述了一则轶事:“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 。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翻译过来,就是一段有些恐怖的故事:明初修建南京城,为了使城墙更加坚固,用石灰、桐油、糯米汁制成的夹浆来浇灌墙体,朱元璋还时常亲自到工场监工 。城墙是分段包干的,老朱随便走到一处,叫人砸开夹浆检查,如果发现“稍杂泥壤”,立即就将这一段工程的监工、包工头、工匠通通捆起来,塞进墙垣的空隙处死 。官吏与工匠不敢造次,将南京城修得固若金汤 。
【中国古代为何少有豆腐渣工程?】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朱元璋的手段显然过于残暴,执法不够“人性化” 。不过,明代修建城墙确实非常重视建筑质量,按照官府的要求,“基有穵陷者,起而实之;墙有滥恶者,毁而筑之;砖石有弗坚良者,除而易之;楼橹有弗如式者,撤而更之 。务图经久,以为百逸永宁之计 。”对修好的城墙,要“设法稽验,务求坚久 。但有修筑不如法,三年之内致有坍塌者,查提各催工人员及原筑工匠问罪,责令照依原分地方修理” 。
网络配图
要求在公共工程的用砖刻上相关责任人的名单,固然是为了方便“问罪”,但最终的目的则是追求砖石的“坚良”、工程的“坚久” 。这种实打实的问责制度,放在今日也有借鉴价值 。我曾在香港的一处路边斜坡上看到一块铁牌,上面写着此处斜坡工程责任人的姓名,并告示市民:若发现工程有任何质量问题,可致电哪个机构 。这与明代的“城砖落款制”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有人说“城砖落款”是朱元璋的发明、创造 。不对 。其实这是中国社会很古老的一项礼法传统,在律法上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物勒工名” 。《唐律疏议》中就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的记载,而疏议的说法则是引自先秦的儒家典籍《礼记·月令》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礼法传统对“诚信”的强调 。有意思的是,十三世纪初的英格兰也实施了一项暗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精神的法案,即要求面包师必须在他烤制的每一块面包上,适当标上自己的标记 。这样,市民如果发现购买到的面包不合格,一看标记就可以知道是哪一个面包师作出了欺诈行为 。
- 揭秘:刘巴为何看不起仁德之主刘备?
- 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为何被蒙古人打怕了
- 乾隆最宠爱的香妃为何不用香水却满身异香
- 我国现存最大帝陵秦始皇陵:为何里面有这东西?
- 宋史解密:为何赵普得到宋朝前两任皇帝的重用?
- 曹操的江山为何不能长久因干过见不得人的事?
- 秦始皇的儿子胡亥:中国古代最为残忍的富二代
- 宋朝发明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距今1000多年了,为何消失了? 水上拉环吉尼斯记录
- 朱建华:中国跳高史的传奇,保持38年跳高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人体跳高吉尼斯记录
- 越南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吗?外国网友:别被西方误导 世界之最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