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解密:为何赵普得到宋朝前两任皇帝的重用?

对于赵普 , 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 , 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 。赵普的确没读过几天书 , 《宋史赵普传》说:“普少习吏事 , 寡学术” , 意思是他钻研的是处理事务的技巧 , 擅营谋、工心计 , 不喜欢啃书本、掉书袋 。及至他当了宰相 , 赵匡胤还常常劝说他多读点书 , 于是浪子回头 , “晚年手不释卷” 。去世后 , 人们惊奇的发现 , 他在家里日夜阅读的 , 只不过是一本薄薄的《论语》而已 。
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 ,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他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反对之声 。事实也如此 , 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代 , 其名声都不敢恭维 , 他钻营取巧、专横跋扈 , 同事们对他很有意见 , “普为政颇专 , 廷臣多忌之”(《宋史赵普传》);清代王夫之在《宋论》中评价他“阿附朋党 , 倾危善类”、“密谋行险 , 戕害天伦” , 说他是个“不仁之人” 。这样一个不讲团结而又品格低劣的人 , 怎么还能稳坐钓台、三登相位呢?怎么还能荣贵一世、高位善终呢?
赵普进入权力核心 , 走的不是科举正道 , 而是先做幕僚 , 再做朝官 , 先在幕后 , 再至前台 , 有一个“潜伏”到公开的过程 。他先被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招聘为从事 , 因为参谋得好 , 刘词临终向朝廷推荐了他 , 被宰相范质安排到当时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军前效力 , 任军事判官 , 成了赵匡胤的一名参谋 。参谋参谋 , 有事则参 , 无事不谋 。对于有才能者 , 主人往往与他有商有量、倚为智囊 , 对于无能或还没表现出潜能者 , 那就只能做些备马扶鞍、打点家务的小事了 。不过 , 是金子 , 总会闪光的 , 有能力的人 , 做小事也能做出大出息来 。当时 , 周世宗用兵淮上 , 赵匡胤攻下了滁州(今安徽滁州) , 战乱之际 , 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却在滁州一病不起 , 这个节骨眼上生病 , 那不是添乱吗?真让赵匡胤愁眉不展 。好在赵普善解人意 , 见事做事 , 侍汤送药 , 极尽殷勤 , 使赵老太爷和他们一家子都非常感动 , 赵老太爷还把赵普当成自己家里人看待 , “宣祖卧疾滁州 , 普朝夕奉药饵 , 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宋史赵普传》)从此 , 他融入了赵氏家族 , 也以良好的印象进入了赵匡胤的视野 。

如果说照顾父亲让赵匡胤注意到了赵普 , 那下面这件小事 , 就可以说让赵匡胤对赵普刮目相看了 。赵匡胤攻下滁州之后 , 抓获了百多名盗贼 , 准备推出午门 , 就地正法 , 赵普怀疑这些抓获的盗贼中有无辜者 , 劝赵匡胤重新审讯一番 , 通过审讯 , 其中果然有许多无辜者 , 赵普此举 , 挽救了许多活生生的生命 , 参谋参到了关键处、点子上 。这事说明他不仅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 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 还能对领导的工作做到查漏补缺、及时提醒 , 而这些特点 , 正是一个好参谋必备的素质 。不久 , 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掌书记 , 即机要秘书 , 进入了赵匡胤的核心决策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