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帝师也是发明龙井虾仁的饕士

对于龙井虾仁,美食家高阳说:“莲房鱼包:莲蓬未结实,还藏在荷花中时,成为莲房;自梗上截断,由底部挖去内瓤,塞入活鲤鱼块,加酒酱香料,上笼蒸熟供客 。这个吃法雅致得很,但老饕恐不会欣赏 。翁同龢发明一味菜,叫做龙井虾仁,即由西湖龙井茶炒虾仁,真堪与莲房鱼包匹配 。”这里说的莲房鱼包,是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中所录,至清末仍有传承 。而翁同龢创造的龙井虾仁,刚一问世,人即欣赏,遂被仿制传播,流布各地 。两者相较而言,后者比前者影响要大,反响也好 。足见翁同龢有美食智慧,谋划有道 。
网络配图
龙井虾仁被传承为名馔,与翁同龢的身世、资望和学问都密迩相关 。他的祖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父翁心存,道光二年进士,同治帝师傅,官至工部、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兄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 。他本人为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并曾两入军机,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这样的显宦世家,自然也是华酌世家,使翁同龢成为饕士 。据民国时期的《实报》载:素有“南官之家”之誉的广和居,以精湛的江南乡菜揽客,“名公钜卿、词人骚客,争相会集,门庭若市 。而尤著者,如潘伯寅尚书,翁叔平相国……时时雅集于居中”,翁叔平即翁同龢,潘伯寅为咸丰二年的殿试榜眼,后被赐为太子太傅 。
因为他俩是广和居的常客,为南官主顾中的“尤著者”,故而使广和居名誉鹊起 。又因为广和居的馔品基本是南官主顾们将自家的私房菜传授,使此店遂成宦友共享的乐趣风气,如潘炳年太守的潘鱼,韩心畲侍郎的韩肘,江韵涛太守的江豆腐等 。高阳所说翁同龢发明龙井虾仁,也是这期间为入店随俗而入其列的 。翁的家乡常熟在江苏南部龙井产茶区,境内还有富产鱼虾而闻名的昆承湖;他能发明此馔,与他久居北京为官而生长出张翰那般“莼鲈之思”的情结有关 。
网络配图
那时候,江南人早已惯说“喝茶”为“吃茶”,文言则谓“啜茗”、“喫茗”;茶不止能喝,其叶也可吃 。龙井茶驰名北方,与乾隆南巡时赞扬此茶之美,使其成为贡品的行为很有关系 。四五月间上市的龙井新茶,形状扁削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清馨,滋味甘鲜清口,并含有新鲜橄榄的回味 。泡在杯中,清澈透底,一“旗”一“枪”,亭亭玉立 。故而,向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之四绝美誉 。喝上一杯,遂觉心旷神怡,目明心清 。茶中含有茶素,可增进血液循环,对防止高血压症有很大好处;还能使人消解疲劳,精神焕发 。所以,用这种茶汁做虾仁,并有如雀舌一样的茶片做配料,令人不能不推服翁同龢的聪颖和智巧 。
【翁同龢是帝师也是发明龙井虾仁的饕士】再说虾仁 。从习惯的意念上说,还是江南水乡的青虾为人赏识 。江浙之境,江河湖泊如网,盛产鱼虾 。过了冬眠入春,虾便开始游动,虽无夏季肥大,但此时虾肉最为挺实而脆滑,亦有嚼劲 。因体积尚小,故谓虾仁 。虾仁的加工,江南人最为擅长 。现吃现剥,但谓“剥”也不准确,而是挤,这样可不损坏虾仁表面的那层黏膜,以保持其滑嫩的口感 。挤虾仁时,一手先从头后处往下推,使虾肉离壳而松动,另手拧去虾头,然后从虾尾处向前一挤,一粒青白的虾仁便脱壳而出 。说时迟,那时快,这一套连贯的动作在巧手之间麻利而快捷,不出五分钟,一盘菜的用量便挤得了 。
网络配图
而北京所用的青虾,大凡来自天津大沽 。徐柯说:“天津大沽之虾,取诸海中,色白而鲜 。他处之虾,皆细碎不可食,惟用京法以酒浇而生嚼之,差有风味 。”(《满汉通吃·津人食鱼虾》)这说的是醉虾,但不是京法,而是来自江苏一带的吃俗 。徐柯说这话的时候,翁同龢已经创造出了龙井虾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