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二 )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 。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 。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 。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 。
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杨仪不是诸葛亮中意之人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 。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 。还是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刘巴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 。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 。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 。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 。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祎,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祎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 。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祎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祎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 。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祎能够成为宰相 。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
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 。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 。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 。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 。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 。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 。费祎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 。因此,费祎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 。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 。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 。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 。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 。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皇帝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 。
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
这应该也有杨仪的责任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 。
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 。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 。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 。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祎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