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兵|“抗癌共享厨房”的艰难重生:合伙人回应称骑虎难下,捐赠只缓燃眉之急( 二 )


文章插图
7月7日,网络上的好心人听说了他们的事,纷纷送来了大米、食用油和面粉。这让三个合伙人感动的同时,张广兵也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我现在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要是不做吧,每天这么多病号需要咱们,大伙们也都关心咱们。”
每天二三百位的常客在这里做饭,他们都是通过病友们推荐过来,张广兵放心不下他们,他们同样也离不开这个抗癌共享厨房。“虽然不挣钱,但这也帮助了那些病人,他们还挺感谢我,我也挺高兴。”张广兵说。
“在这里做饭的话,一段饭能省几块钱吧,”在店门口吃饭的大爷告诉正观新闻采访人员,“别的地方贵不说,还吃不美。”说起医药费,这位大爷已经为家里的病人花去了十多万,这家共享厨房给来这里的患者家庭减轻了不少负担。
“现在这个病都很普遍了,老得小的都有,现在给家里人治疗癌症已经花去了10万元了。”信阳的一位女士告诉正观新闻采访人员,“问他(患者)想吃什么,他也不说。”该女士就煮了一锅排骨汤,在共享厨房这里,一顿排骨汤才花了30元。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这也意味着每一分钟都有8.69个人确诊癌症,每一分钟都有5.7个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除了带了高额的医疗费用,还给癌症家属带来情感创伤。

张广兵|“抗癌共享厨房”的艰难重生:合伙人回应称骑虎难下,捐赠只缓燃眉之急
文章插图
【 张广兵|“抗癌共享厨房”的艰难重生:合伙人回应称骑虎难下,捐赠只缓燃眉之急】患者家属的避风港
从河南肿瘤医院西门右拐100米,过了红绿灯,再向北直走100多米,就到了共享厨房。这家共享厨房虽然在医院附近,但却不是繁华区,和周围精装修的餐厅门面比起来,它并不起眼,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每天上午11:00之后,120平方米的屋子里挤满了带着绿色手腕带的人,他们是患者家属,他们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新疆、鹤壁、驻马店、周口、信阳……他们家庭的病人,有的已经化疗了12次,就要康复回家;有的治疗时间长达六七年。
当56个灶台同时启动,一股股烟气便在屋子上方旋绕,病房中压抑许久的患者家属们在这里偶尔也会露出微笑,说说他们今天烧的菜:蚕蛹、面条加丝瓜、西红柿炒鸡蛋、炖排骨等等。在这里,王战胜的母亲聆听了很多关于带蓝色手腕带患者的故事:有的孩子患了白血病因为淘气乱跑旧病复发,有的病友给没钱的病友买鸡吃,有的家属瞒着患者偷偷找她哭诉……
对于这些家庭,王战胜都很熟悉,但还有王战胜记不起来的人。
7日下午2点多,一个女士拎着一桶食用油和几袋小米,进来了,说来送点东西。记忆里的旧事,是患者家属跨不过去的坎。见到了曾经的熟悉的餐厅,她想起了已故的亲人。前一秒,她像一个仅仅是来献爱心的圈外人;后一秒,却哭成了泪人。
“共享餐厅,我一直都知道。”她向王战胜低声呜咽地倾诉,“俺姨就是得肿瘤走的。她之前住院的时候,我天天来这里,现在已经很多年没从这边走了,我不敢走。”为了给亲人治疗疾病,她家里一共花了100多万,但还是没有留住。当时她明白最后姨还是会走,但是能让亲人活一天,家就还算完整。
这家共享餐厅凝聚了她太多记忆,在她舅爷因食道癌住院的时候,她家里人会多带一些油和糖,放在店里,让大家一块用。食道癌晚期的舅爷忌口的食物太多了,她就来店里给舅爷准备流食。
每天看着家属忍受疼痛,她的心也疼。来到这个店里,她能和其他患者家属说几句话,聊聊别的事,就是心灵上莫大的安慰。“癌症疼着呢,俺姨最后那几天,杜冷丁都不顶用。”对于她而言,这里是一个心灵的避风港,而现在却成了一个伤心地,她用了4年时间去抚平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