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凭什么能成为“宋画第一”? 中国之最叶子画

导语: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馆内重要文物非常多,以至于“镇馆之宝”到底是谁都很难说清楚 。在这些“镇馆之宝”中,有非常著名的“北宋三座大山”,范宽的 《溪山行旅图》便是其一 。
那么被赵子昂称赞为“真古今绝笔也”;董其昌评价“宋画第一”的画作究竟好在哪里?
《溪山行旅图》局部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品是可以感动观者的,台湾早期现代艺术开拓者刘国松对《溪山行旅图》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
“感激”二字用在此处很有趣,感激有:感奋激发、激动有生气、衷心感谢三个意思,李霖灿认为他是被范宽的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从心坎中画到顽石点头誓不罢休的“诚恳”所感动 。
这幅画感动了古今无数人,但仅仅只因为他使用了“雨点皴”吗?
《溪山行旅图》局部
充满阳刚之美的《溪山行旅图》一幅画的成功,首先要有丰富而突出的思想内容,其次要具备巧妙的构图和笔墨的完美表现 。体会其核心的创作观点“师前人不如师山水,师山水不如师心”,也许抽丝茧缕对作品进行解构才能发掘其画中蕴含的更多“感动因素” 。
世间之美,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阳刚之美,一是阴柔之美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属于前一类 。
《溪山行旅图》局部
《溪山行旅图》创造了山水画无可匹敌的“高峰”,其浑然与宇宙一体,朴实庄严的雄伟气象,永远给世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
这幅画以几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写一座巍峨高耸的远山,它虽然位于远处,却如劈面而来 。
《溪山行旅图》局部
山顶上郁郁葱葱的密林与体现山岩纹理的“雨点”,彼此映衬,加强了这座大山的凝重与雄浑,山间只落千仞的悬瀑与山下似云若雾的一片空蒙,相生相应,却又突现了山势的高远 。面对此景,“高山仰止”之情难免油然而生 。
中近景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中景是起伏的丘陵山冈、茂密的丛树、似隐若现的楼台与远远流来的泉水 。近景中,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桥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并与山路的呈现的趋势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势 。
《溪山行旅图》局部
如此,主峰,两边的山石,三个点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稳定而不平均 。而最前的山石则呈平稳之势,托住了这个三角 。
在近中景之间,枝叶扶疏的老树之下,商旅赶着负运货物的驴队正在缓步而前 。目注此景,似乎可以听到近处的蹄声得得,稍远的泉水淙淙,欣赏者的思路由山水而及于人事 。
《溪山行旅图》局部
画面中,山路的点醒,使前景给人以一种俯视的感觉;而后景的巨峰则不太容易做到这点,由于画幅本身的尺度较大及山势表现出的雄伟,使观画者本能地以类似仰视的角度去观赏 。
范宽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顶的点苔,并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地皴擦 。如此,使整观此图,视角达到统一 。
《溪山行旅图》局部
此外,从前景看,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联系后景,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实中是没办法将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时映入眼帘的 。
也正因为范宽不拘泥于近大远小的法则,不受一个焦点的限制,敢于使焦点按立意需要而上下游动,所以有效地提高了艺术概括力,加强了艺术表现力,高度强化了自己的感受,尤其是那似近实远的高山,才给人留下了寓目难忘的印象 。
《溪山行旅图》局部
感动了古今无数人的雨点皴皴法是中国画笔墨表现方式的一种 。山水画从早期的“空勾无皴”发展到后来各种皴法的丰富多样,实际上是笔墨的成熟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