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中慈禧对曾国藩不满: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三 )


7月20日,奏状刚刚发出,曾国藩立即后悔了 。他不后悔他擅自将两人放走,他后悔他不仅保护不了自己的下属,还自己提出对下属“革职治罪”,将来其他下属怎样看自己?整整一天,他都“因奏请将府、县交刑部治罪,忍心害理,愧恨之至” 。陷入极大的自责之中,一下病势加剧 。
7月21日,在病中曾国藩又给慈禧写出了整个案情的初步调查报告:《查明天津大概情形折》 。曾国藩的这份长达2100字的长篇报告,首先谈了民间说教民迷拐人口、教堂对中国儿童挖眼剜心、采生配药并不是事实,也无证据,全系谣传,等于替洋人说了开脱话 。但是,他也同时谈了之所以津民这样谣传,也事出有因,教堂确实有很多“致疑点” 。比如,大门终年紧闭,过于秘密;且教堂地下均有地窖,密不可测;有的中国人进教会看病后,久而不还;教会收留中国孤儿,甚至连有病将死者也收,只见其入,不见其出;加之今年四五月间外界有拐卖孩子事件,正是天主教堂死人过多之时 。以上种种,极易导致人们产生怀疑,这等于替天津市民也说了帮忙的话 。
慈禧立即将曾国藩的这个《查明天津大概情形折》让内阁印发各级官员 。在发抄朝野时,慈禧有意删去了曾国藩为天津市民辩护的几个“致疑点” 。只印发了曾国藩替洋人洗白的话,以及对“首犯”和官员的处理态度 。
7月23日,慈禧发来500里加急 。内容是:“奏请张光藻、刘杰着即行革职治罪,已均照所请,明降谕旨宣示矣 。”慈禧很聪明,既然你曾国藩要求处分你的下级,那我就同意你的要求,还进行了公布 。慈禧聪明还在于,她表示同意处分府、县的同时,还说这是“为消弭衅端委曲求全”,今后不能再这样,“此后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吓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 。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统筹,使民心允服,使中外相安” 。这样做慈禧就在舆论面前摘清了自己,而曾国藩偏护洋人、治罪官员的帽子就戴定了 。

果然,该《查明天津大概情形折》一发表,朝野舆论大哗,对曾国藩一片声讨之声 。这份报告成为了人们对曾国藩评价的拐点,由开始的信任、期望,一下转为愤怒、声讨 。曾国藩的寓所“责问之书日数至”,他一下陷入了巨大舆论漩涡 。
而就在此时,通商大臣崇厚几乎“每日一来行馆,力主府县议抵之说” 。他还在天天找曾国藩磨,答应按法国人的要求杀掉府、县以抵命 。为了防止崇厚对慈禧的影响,而导致对府、县的不利,7月26日,曾国藩赶紧给慈禧去信,信中他表决心:“臣自带兵以来,早矢效命疆场,今事虽急,病虽深,此心毫无顾畏,不肯因外国要挟,尽变常度 。”还对慈禧提醒:对于洋人,决不能有求必应 。说:“法使欲将三人议抵,实难再允所求,臣查府县实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意思是处分可以,再杀他们那就不合适了 。
这些天来,他为听信崇厚而主动写了要求处分府、县的信,心里一直为此受着良心煎熬 。在日记中几次提到“寸心负疚,寸心如焚,深为愧疚”的话 。再加举国口水汪洋,声誉大损,曾国藩已不堪承载,病情迅速恶化,呕吐不止 。万般无奈,他提出“请由京另派重臣,来津办理” 。崇厚很高兴,赶紧就势给慈禧去信促使:曾国藩确因“触发旧疾,病势甚重”,抓紧重新派人来吧 。7月27日,慈禧回了两封信 。一是指示曾国藩,先用心处理教案:“即着该督坚持定见,悉心经理,用全大局 。”二是按曾国藩要求和崇厚所请,决定派江苏巡抚丁日昌去津,丁到津之前先让京官工部尚书毛昶熙到津“会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