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二十四史,家族腐败史不绝书 。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视为家族式腐败的一个最为通俗的注解 。然而,家族式贪官只不过是家族式腐败的冰山一角 。家族式腐败有两种情形,一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家族的全部或大部分成员依仗权势侵吞国家、社会财富,形成贪官家族;一是有些腐败家族不只贪财,还企图控制政权甚至取而代之 。为了做好有效防控,保卫帝王这一小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家族势力,出现了不同的做法和制度 。
外戚之家,以“祖宗成规”制之
网络配图
外戚者,皇后、皇太后一姓之亲戚也 。“祖宗成规”成为制约外戚的重要法宝 。东汉时,“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宋代为皇帝选皇后,特意“选于衰旧之门,庶免他日或挠圣政” 。所以,宋代“女子之防尤严”,不允许后妃预政 。个别得宠后妃,恃宠干政,皇帝一旦发现,也予以严裁 。这些“故事”,被固化为“祖宗遗训”,深入人心,转化为朝野人士的共识和自觉,是对后妃势力的最有力的制裁 。
宋代重文轻武,外戚“不得任文资”,就不可能占据要职,自然也形成不了太大的政治势力 。但也有先为高官而后联姻而成外戚者,则可任文官,但一不许任侍从官,二不许任二府要职 。宋代凡带殿阁待制以上职名,皆为侍从官 。因此,宋代外戚受到很好的抑制,没有形成势力集团 。把持朝廷、弄权舞弊的只有外戚韩侂胄和贾似道,且都出现在南宋后期朝纲混乱之际 。
但是,这些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外戚就会成为心腹之患,如到了清代,雍正历数外戚年羹尧种种罪状共九十二款,款款都直指权力家族化与腐败,都“当大辟,亲属缘坐” 。
士大夫家族,科举上抑制“官二代”
士大夫家族一旦拥有权势,便成为家族腐败的源头,或者说,家族腐败是权力腐败的变种或形式,而且单个人腐败一旦上升到家族腐败,往往便形成政治权力斗争 。因此,家族腐败威胁政权 。最低层次上容易引发党争,任人唯亲,是政坛上的毒瘤,因此,历代帝王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
网络配图
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科举上抑制官二代 。科举在长达1300多年历史上为寒门士子晋身参政提供了机会,但各个时期都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子弟并非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倚仗父辈的权势实现金榜题名,这实际上剥夺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政治权利 。因此不少帝王有意识地将抑制官员子弟应试作为奖掖寒士、体现公平的一种手段 。唐代明确提出“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宋代专门创立了“牒试”制度,规定官员子弟、亲戚、门客须专送别处考试 。
为了防范家族权力过甚而腐败,宋朝还规定,官爵不能世袭,此后更是形成制度,这就使官员的权力“一代享用便尽” 。王明清在《挥麈前录》提到,本朝父子兄弟为宰执者有二十余人,但是他们并不单纯依靠老子的权势,主要还是凭个人的奋斗,依赖于选官制度 。因此,他们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时时表现出维护皇权的一面 。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时人讥之“一鸾当道,双凤齐鸣”,翟銮也因此被弹劾“有弊” 。嘉靖皇帝震怒之下,将翟銮父子罢黜为民 。万历八年(1580),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考中状元,长子张敬修同时中进士 。消息传来,舆论哗然 。马上令人想到三年前其二子张嗣修已考中了榜眼 。时人作诗讽刺:“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 。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做探花郎!”两年以后张居正去世,张氏兄弟考中状元、榜眼的事,便成了张居正的一大罪状 。咸丰八年(1858),发生的戊午科场案中,主考官柏葰因家人收受考生贿赂,事发后被处以死刑 。清朝康熙时亦曾要求大臣子弟参加考试单独编字号,规定取中名额,以实现“大臣子弟既得选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 。同时,不少帝王对于官员子弟参与科举舞弊实行严惩 。
- 古代这个职业收入很高,但是女人就是不肯嫁
- 揭秘古代皇帝嫔妃们鲜为人知的避暑神器
- 李白酒量如何?杜甫说他能喝一斗,实际4瓶啤酒就开始“微醺”了 白酒酒量吉尼斯记录
- 古代也有户外办公系统:乾隆皇帝配手提电脑
- 孙策24岁就死了大乔是如何守住寂寞不出轨的?
- 宋代如何有效地防范了落第秀才的造反作乱
- 关于古代女性的十个秘密,婴儿没奶喝怎么办?
- 历史上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攻破城池,不破城池不行吗
- 如何找到自己的升迁位和文昌位 文昌市历史职官之最
- 买回来的羊头如何处理,羊头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