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 四 )


此时,英国已站到了日本一边,清政府只有指望俄国了 。于是,“联俄抵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最急迫、最务实、最没有争议的外交方略 。那么,李鸿章俄国之行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吗?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出发访问欧美8个国家,第一站就是俄国 。沙俄作出精心准备,专门派出特使到苏伊士运河迎接,以国家元首的礼节接待李鸿章 。拜访沙皇时,李鸿章以光绪皇帝之名呈上价值四十万金的贺礼 。
【李鸿章最后的外交演出:代表清朝签署辛丑条约】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特别隆重,彼得堡的庆典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 。没想到,最热闹的一天在霍顿卡广场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 。当地治安官如实报告了伤亡人数,沙皇听后勃然大怒,骂得群臣狗血喷头 。
李鸿章听到此事,淡然一笑:这算啥事呀!何不少报些伤亡人数,免得让皇上大动肝火 。他还说,在中国遇到饥荒、瘟疫之类的,他就是这么干的,上下相安无事,君臣不就一团和气?
前面讲的故事近些年在网上一直流传,说李鸿章访俄时向沙俄官员传授“多报喜少报忧”的技巧 。其实,这个故事有硬伤 。尽管欺上瞒下在大清官场俯拾皆是,但身为大清国资深外交家的李鸿章,断然不会信口开河自曝家丑的 。
久经沙场的李鸿章在中俄谈判中一直是锱铢必较,力争以最小的让步换取俄方的合作 。俄方代表维特开门见山,中俄双方订立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俄方要修一条直通中国东北的铁路 。他直接提出,中国若不同意“借地筑路”,俄国想帮助中国也是鞭长莫及 。最终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于1896年6月3日,“专门对付日本”的秘密同盟悄然诞生 。
许多文章里都说“沙俄重金贿赂李鸿章”,到底有无此事呢?
不少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认同“黑金交易”这一说法,证据源自当时参加谈判的俄方代表事后的披露 。说当时条约迟迟不签,俄方心急如焚,财政部长维特遂向李鸿章许诺,修路协议实施,将给李300万卢布的酬金 。
可恰恰是密约谈判的主要参与者、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除了钦佩李鸿章为官为人的品性外,还证实:“说李鸿章受了俄国政府的贿赂,我必须说明这个谣言是毫无根据的 。”此时李鸿章已辞世,且维特也已年近七旬,离开重权岗位 。相比于那些证明“黑金交易”的碎片来,维特回忆录应该更可信一些 。
《中俄密约》共六项条款,俄国没并有直接将自己的利益写进密约,确立了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关系,但是,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已将中国的东北划入俄国的势力范围,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西北利亚大铁路的特权 。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矛盾由来已久,总体上说,是出于在华乃至远东的利益博弈 。但清政府多年来采取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尤其是“联俄抵日”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日俄矛盾的不断升级推波助澜 。可以说,中俄战争的爆发是“联俄抵日”成功的范例 。
那么,引发国人诟病的“局外中立”究竟有怎样的利弊呢?
就中国的实力而言,支持哪一方都讨不到便宜,如果同时向日俄宣战,必然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沼,甚至有丢失整个东北乃至国家的分崩离析 。“局外中立”,是次优选择 。从现实情况和结果上看,“局外中立”外交策略贯彻日俄战争始终,取得了中国利益的最大化 。
日俄战争的结局多少让人有点意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可以战胜仍是君主制的俄国,且黄种人能够打败白种人,让中国的维新立宪派兴奋不已,增强了民族自信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中国能走上立宪之路,富国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