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澎湖县猫屿海鸟保护区【澎湖县猫屿海鸟保护区】澎湖群岛,因面积狭小,且与陆地相隔,虽然陆栖性野生动物稀少,但海洋资源却相当丰富 。群岛範围内,无人岛及礁岩性小岛众多,提供海鸟优良的栖息繁殖环境,位于澎湖县望安乡境内的大、小猫屿,即为一例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澎湖县猫屿海鸟保护区
地理位置:澎湖县望安乡
面 积:36.2公顷
成立时间:1991年5月24日
简介管理机关:澎湖县政府主要保育对象:保护海鸟及其栖地环境澎湖群岛,因面积狭小,且与陆地相隔,虽然陆栖性野生动物稀少,但海洋资源却相当丰富 。群岛範围内,无人岛及礁岩性小岛众多,提供海鸟优良的栖息繁殖环境,位于澎湖县望安乡境内的大、小猫屿,即为一例 。陆域面积约10公顷的大、小猫屿,由于四面皆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仍维持十分完整的自然风貌,因而成为燕鸥的最佳栖息场所 。除燕鸥外,岛上栖息的其他海鸟种类及数量亦多,为台湾地区罕见的壮丽景观 。21世纪以来来前往猫屿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加,加上渔民经常至岛上捡拾鸟蛋,以及此地曾为靶场,都造成岛上生态环境和鸟类资源的破坏,为维护猫屿稀有的海鸟资源,澎湖县政府于1991年5月将大、小猫屿依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并加以管理 。地理位置保护区範围包含大、小猫屿陆地部份及其向外延伸100公尺之海域部份,总面积约36.2公顷 。保护区位于望安岛西南方约16公里处,为玄武岩构成的岛屿,因形状有如大小两只猫趴在海上而得名 。大猫屿高约70公尺,为澎湖群岛的最高处,四面为陡立的悬崖,攀登不易,只有东侧有一海蚀平台,可供赏鸟者登入 。小猫屿位于大猫屿东方,退潮时有一宽约10公尺的海沟相连,高约50公尺,四周崖壁陡峭,无法攀爬 。四壁陡立之大猫屿,除少数草地外,多为裸露之玄武石岩块 。自然环境1. 气温:年平均气温23.2℃;每年以1月最冷,平均约16.3℃;以7月最热,平均约28.6℃ 。2. 雨量:澎湖群岛年雨量约1,000公釐左右,但蒸发量达1,800公釐 。3. 海拔高度:0-70公尺4. 地质特性:大、小猫屿的岩层上层皆由较緻密的玄武岩构成,柱状节理多呈弯曲状;下层则由火山角砾岩组成 。层间夹有较薄的多孔状玄武岩 。猫屿栖息的鸟类众多,根据记录共有53种,以玄燕鸥与白眉燕鸥最多,约占总数的九成 。出现于本区的鸟类中,玄燕鸥、白眉燕鸥、红燕鸥、苍燕鸥与岩鹭等5种鸟类在岛上有繁殖的记录,其余则多为过境候鸟,包含大水薙鸟、军舰鸟及白腹鲣鸟等罕见之鸟类 。每年3月至9月为鸟类的繁殖季,繁殖高峰期时,全岛的鸟类总数可达上万只,鸟类的种类及数量皆高于澎湖的其他岛屿,亦为台湾地区各离岛所少见 。动物资源苍燕鸥 (Sterna sumatrana)身长30公分 。嘴为黑色,前端带有黄色;脚黑褐色,尾长有深叉 。头部从嘴基部到头后部有一条黑纹,脸、体下与尾部为白色,背、翼为淡灰白色,有白色翼带,且初级飞羽的第一羽为灰色 。白眉燕鸥 (Sterna anaetheta)身长40公分,眼、嘴为黑色,头顶与后颈黑色,过眼线黑色,上有白眉,因而得名 。身上覆羽,除背、翼及尾部为暗灰褐色,其余均为白色 。玄燕鸥 (Anous stolidus)身长40公分 。全身大部分为黑褐色,过眼线黑色,头顶灰白色,喉部灰色 。嘴黑色,脚黑色 。栖地环境猫屿除少数草生地外,皆为裸露的玄武岩块,其植物相以藜科、蓝雪科及禾本科植物为主 。猫屿周围岩礁散布,海流湍急,船只不易通过,不易受干扰,且夏季受黑潮支流、冬季受大陆沿岸流影响,成为海洋洄游生物栖息产卵场所,因此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富,充份供应海鸟的食物需求 。面临危机游客或渔民上岸捡拾鸟蛋、骚扰海鸟族群、製造环境污染及其他破坏生态环境和鸟类栖息地之行为 。土地使用现况本区过去曾为炮击靶场,公告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后,军方已不再将此地作为靶场 。21世纪的大小猫屿属未登录地,尚待办理测量与登录 。岛上虽无人居住,但常有渔民及游客登岛游玩或捡拾鸟蛋、海螺等,冬季亦有渔民前往採集紫菜 。管理状况海鸟保护区内,禁止各种骚扰海鸟及破坏生态环境之行为,并有巡护船进行巡逻取缔工作 。本区保育类鸟种珍贵稀有1. 玄燕鸥 (Anous stolidus)2. 白眉燕鸥 (Sterna anaetheta)3. 小燕鸥 (Sterna albifrons)4. 苍燕鸥 (Sterna sumatrana)5. 灰面鹫 (Butastur indicus)其他应予保育类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