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花炮史略本文原载2008年出版《长沙民间艺术》
浏阳花炮包括鞭炮和烟花,历史可追溯至唐宋 。鞭炮原名“编炮”,意为编结起来的爆竹 。生产爆竹的原料是浏阳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铁屑、炭末、红白泥土等 。而“爆竹”者,初为将火药塞入竹节之中,用引线点燃起爆,其响声洪亮,且散发出沁人心脾之香气 。传说爆竹的发明者为唐代的李畋,今浏阳麻石小街田家巷,尚存宋代所建的“祖师庙”,被奉为鞭爆业的祖师 。唐《异闻录》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 。”看来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经过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待火药发明之后,才有了纸卷爆竹 。
李畋塑像
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李畋的生日 。每到这天,做鞭炮行业的人家都要焚香点烛,献上三牲,向李畋先师神位叩首作揖,虔诚祭祀,祈求福佑 。先师生日前一夜,更是铳炮冲天,热闹非凡 。传说李畋生于隋仁寿(601-604)年间 。李畋青年时代适逢贞观之治年间,他父母早亡,遂云游四海,志在报效朝廷 。曾不辞劳苦赴耒阳蔡伦故里学习造纸技术,访遍四方能工巧匠,得土硝提炼真传 。又传,得到药王孙思邈的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 。一说李畋为醴陵县麻石村人 。今大瑶镇和麻石村都建有李畋庙,香火异常旺盛 。浏阳、醴陵两个相邻的花炮之乡共争一位祖师,成为一个有趣的现象 。
浏阳花炮博物馆
大瑶镇李畋公园内建起了全国第一家花炮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建在原李畋阁遗址,原阁前门尚存,古风依旧 。新建博物馆为仿唐建筑,红墙碧瓦,飞阁流檐,雕梁画栋,蔚为大观 。正殿为李畋阁,内供李畋神像,有大鼓巨锣各二,2001年在此举行了纪念李畋诞辰1400周年的大型祭祖活动 。两厢设4个展室,分别为“千年巡礼” “传统艺” “现代技术” “辉煌业绩” 。其侧老屋辟为花炮工艺馆,展示传统花炮制作工具,其中有明清时期花炮印刷版、手推车等 。传说中的李畋墓也于2000年修复,墓地约300平方米,由坟茔、拜坪、祭台、纪念碑等组成 。
从史料看,爆竹的习俗似乎比唐代更早,南北朝期间成书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魅恶鬼 。”六朝时成书的《神异经》也说:“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臊 。以竹着火中,火朴哗有声,而山臊惊惮 。”这个怪物可能就是民间传说中“年”的原型 。可见,“爆竹”一开始主要用于驱鬼辟邪 。
花炮与焰火的制造源于别出心裁燃放爆竹的方式,将未燃的爆竹掰开,断口处的黑硝见火则喷出一股火焰,将相连的一圈折断的鞭炮引燃,会蓬起一团蓝色的火焰,让一颗颗小小的火花漫腾起来,炸出来的情趣是多姿多彩的:置于容器中盖着炸,声音瓮声瓮气;丢在水里炸,会炸得孩子满脸泥水,满脸傻笑;炸牛粪,则一声闷响,粪末横飞,之后粪洞里还冒着丝丝白烟 。放鞭炮的花样,也名目繁多,往空中一甩者为“冲天爆”,将爆竹裹在泥团里扔在空中,泥雨四溅者名曰“龙王送雨”,将点燃的鞭炮丢进水塘,水花四溅,曰“蕴着发” 。这些别出心裁的燃放方式所引发的想象,已具有了花炮和焰火的雏形 。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用纸卷裹火药制成的爆竹,并改名为“爆仗” 。这个“爆仗”声音清脆,但响一下就完了 。于是又将单个“爆仗”编结成鞭,鞭炮也就产生了 。南宋施宿嘉的《会稽志》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 。”同时期周密的《武林旧事》亦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响不绝 。”这些都足以证明至迟在宋代,我国不仅有了纸制爆竹,而且有了串连的鞭炮,而且其用途也逐渐转变为制造喜庆娱乐气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非放鞭炮不可 。
- 千年古邑浏连忘返浏阳旅游:向世界讲述浏阳河的动人故事 浏阳雨天创历史之最
- 中国十大强县揭晓!慈溪坐稳第六,浏阳暂时无缘,浙江共两城入围 中国十大之最
- 浏阳一日游景点自驾游,长沙漂流一日游价格多少
- 皇邦沙发怎么样,浏阳哪买家具好
- 花炮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炮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风俗
- 浏阳土特产有哪些吃的呢 浏阳土特产有哪些吃的
- 礼花炮的使用方法 怎么使用礼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