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花炮史略 鞭炮吉尼斯记录( 二 )


烟花的产生则比鞭炮要晚些 。所谓烟花,是指烟火剂(以火药为主加入不同金属屑等制成)燃烧时所产生的声、光、色、香气、运动以及形体变化综合效果的总成,是供人们娱乐用的一种火药制品,是火药民用的产物 。因此,烟花的发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火药;二是要有引火线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火药 。
【浏阳花炮史略 鞭炮吉尼斯记录】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发明的,而是我国古代炼丹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大胆探索,在有意无意中逐渐发明的 。古代中国盛行炼丹术 。所谓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一种方术 。据史籍记载,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 。西汉时期,炼丹术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开始盛行 。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炼丹家 。通过炼丹、服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显然是十分荒诞的 。但是,这种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的炼丹实践,却在化学和医学等方面发现了很多新东西,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火药 。
在晋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就曾记载:“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引之如布,白如冰 。”由此可以看出,晋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已经使用硝石、硫磺、炭三物进行火炼 。而当三物火炼时,在某些情况下(如硝石含量小)便能得到氧化砷和单质砷(即“引之如布,白如冰”);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硝石含量加大,并猛火加热)则会发生爆炸 。这种爆炸,就是原始的火药爆炸了 。
到了唐代,又把火药的发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炼丹家在炼丹时常常采用伏火法 。当时有一本称作《诸家神品丹法》的丹书,其中记载了一种“伏火硫磺法” 。其具体做法是:取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放入银锅内,并将三个皂角子逐个点着,夹入锅内,使硫磺和硝石燃烧 。当烧得不起火焰时,再取三升生熟木炭来炒,当木炭消去三分之一时,就马上退火,趁未冷时却取出混合物 。这就是炼丹家所认为的“伏火” 。
在这种方法中,等量的硝石、硫磺,再加一定量的炭,实际上也就是火药配方了 。而唐代丹书中类似这样的“伏火”记载很多 。而且,当时人们在硫磺伏火的实验中,认识到点燃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会发生异常激烈的燃烧,并掌握了控制反映速度的措施,也就是说,懂得了如何控制爆炸 。当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利用这类混合物的这一性能时,火药就被掌握了 。可见,在唐代,火药已完全被炼丹家掌握和认识 。
火药发明后,最初主要被人们应用在武器上,将其运用于娱乐方面还有一个过程,而且要发明烟花还必须解决引火线问题 。引火线的出现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且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因为火药用来制造烟花,主要是利用火药的两大化学药性——燃烧性和爆炸性 。然而,初期火药的两大特性,一般还不具备人工利用的使用价值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一方面其主要成分——硝石、硫磺等原料大多为天然物,没有经过人工提纯,杂质较多,该原料制成的火药的燃烧性和爆炸性能比较低;另一方面,构成其火药的成分不光是硝石、硫磺、木炭三种,还掺杂有其他有害物质 。而且,这三种成分之间的配制比很不科学,从而大大影响了火药的燃烧性和爆炸性 。而烟花和引线对火药的燃烧性和爆炸性的要求极高 。
据宋仁宗时编撰的军事百科典籍——《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早中期的火药武器主要有火焰、蒺藜火球、铁嘴火鹞、毒药烟球、竹火鹞、火药鞭箭、猛火油柜、火箭等10余种,但还没有引火线 。人们发射火器时,使用一种叫烙锥的工具,先把烙锥放到炭火中烧红,再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器中的火药进行发射 。直到北宋后期才出现了引火线 。但使用仍不普遍,有的地方仍在使用铬锥引火 。大概到了南宋时,我国的引火线的使用才普及起来 。“引火线”的出现,标志着制作烟花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