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智囊刘伯温的谋臣悲剧:刘伯温下场如何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 。在这种文化催生下,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 。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孔明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基刘伯温 。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时下播放的何冰版《神机妙算刘伯温》即是明证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刘伯温的谋臣悲剧
刘基,字伯温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生于浙江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 。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小山村,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但读书的风气不衰 。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虽非显第,但无疑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 。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 。
《明史》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两条人生轨迹: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一个是摇鹅毛扇,作为“谋臣”的刘伯温 。两者不可偏废,毋宁说前者还更为重要,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也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成为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
作为儒者刘伯温,照例要重走我辈高考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 。至顺四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 。不过,只要是凭真才实学,在旧时,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 。
按照元朝制度,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只能授予正八品,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终究是抑制不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刘伯温运气差了一点,他此刻所置身的,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 。
饱读诗书,从书斋昂昂然走出的刘伯温,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几乎与生俱来,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小官,最后只能抑郁求退 。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放牛娃朱重八的部队攻占了浙江丽水,因为在故乡的声望,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著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 。《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朱元璋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如何统一和安定天下,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 。”意思是只要朱元璋保民安民,就能收拾人心,完成霸业 。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充当谋臣的不归路 。
关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这似乎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新朝的肇建又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 。而就是在这方面,刘伯温开始品尝苦涩的滋味,因为在朱元璋这样的雄主手下讨生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