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古城墙


汉中古城墙

文章插图
汉中古城墙【汉中古城墙】汉中筑城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纪元前的战国时期 。据《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历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治今汉台区) 。这座两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长修建的汉中古城垣,在今城东北二里 。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智慧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汉中古城墙
地点:陕西省汉中市
始建时间:公元前451年
城墙高:三丈(10米)
城墙周长:4.65公里
历史沿革据《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历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治今汉台区) 。这座两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长修建的汉中古城垣,在今城东北二里 。
汉中古城墙

文章插图
汉中府北门以后汉中城垣修葺史不断载 。汉代,汉中城郭规模恢弘 。“南郑大城(即郭)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即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筑”(《水经注》) 。隋代,移址重建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炀帝大业(606—617)中,徙郡城于故城西南,临汉水” 。入此城址定型 。明清两代,大规模修葺汉中府城 。据《汉南续修郡志》载,明、清时期对汉中城进行过十次整修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高三丈(10米),上宽一丈五尺(5米),下宽二丈五尺(8.3米),周长九里三分(4.65公里) 。建有四门及城楼,东名朝阳,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汉中知府东周以砖砌护城墙,同时,开凿护城河,河宽十丈(33米),深一丈八尺(6米),引山河堰水泾流 。此时,汉中城池兼备,更为壮美坚固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陕西巡抚董教增上奏朝廷拨银六万九百五十两修葺汉中城墙,全部砖包城身,并修建炮台、卡房、马道、护城河吊桥、碉楼、城楼等设施,这是汉中城墙最后一次大的修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义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来汉中教区传教,这位神父用相机拍下了汉中古城池照片 。这张百年前最直观的汉中城池实物资料,是汉中城池南部一段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城墙高耸伟岸,墙体用砖砌护,城垛、女墙整齐森严 。近处为一座敌楼,远处为三台阁 。虽护城河不如明代宽阔,已不足10米,但城池齐备,不失为汉中城标誌性设施 。抗战时期,日军战机轰炸汉中,当地开挖城墙数个缺口,以便民众及时疏散躲避轰炸 。1949年后,城墙陆续在城市扩建中拆除 。现存遗址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城池性质发生变化,加之缺乏保护意识,城楼及城墙相继拆毁 。现存汉中古城墙主要有2处:(1)民主街与西环路交汇处附近残留少量城垣,2000年使用新砖进行了加固保护,为政府公布的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之一 。恢复的这段城墙,没有达到文物古蹟修旧如旧的要求 。由于恢复者不慎重研究历史,使恢复的这段城墙高度、坡度均小于原城墙 。(2)劳动西路原粮油机械厂区域,2014年9月旧城拆迁过程中被新闻媒体广为报导 。经过初步勘查,这段东西向的城墙,残长大约有50米,高约8米,底部宽约5米,顶部宽约1米,外部全用青砖包砌,内填以土坯 。这段城墙南边的墙砖部分已垮塌,多块墙砖上有不同的铭文 。所处的位置在一片厂房和住宅区内,一直被包在建筑里面,2014年拆迁分后才看到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