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襄阳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 襄阳历史之最

岘山,位于襄阳古城南2.5千米处,海拔117米,东接鱼梁坪,西依凤凰山,南临汉江,北望襄阳古城 。
岘山是依据其山的特征、形态而命名的,即状其山形 。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缩印本373页)“岘”条:①山名,《吴志·孙坚传》:坚围襄阳,单马行岘山 。按:元和志云,岘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 。在今湖北襄阳县南九里 。一名岘首山 。②或现字 。《集韵》:岘,山小而险 。一曰岭上平,或作现 。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947页))“岘”条:①小而高的山岭 。②岘山,又名南岘或岘首山 。在今湖北襄阳南 。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 。
这就是说,古襄阳城南5里的山,因山小而险、小而高,故称岘山 。
《康熙字典》释“岘”:“山小而险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 。”又云:“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襄阳属荆州) 。”
岘山本来是一个通名,所有小而险、小而高的山,都可以叫岘山 。后来成了专名,指古襄阳城南5里的一座山,叫岘山 。
岘山
岘山对后世影响最早、最大的,当推堕泪碑 。
岘山的文化源流,当发轫于西晋,自羊祜始 。羊祜(221~278),字叔子,以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 。他在西晋由三国乱世而统一的进程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西晋大一统事业坚定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
《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羊祜生活简朴,“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他巧用计策解除了吴国在离襄阳七百里的石城的武装,使襄阳的防御压力减轻,让撤下来的兵士垦荒屯田 。不但军备由“无百日之粮”一变而为够用十年,也减轻了襄阳及周边地区的农民赋税 。此外,他还兴办学校、兴修水利等,为百姓造福 。
羊祜病故,襄阳人“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 。”襄阳百姓于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处建碑立庙,岁时飨祭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他的继任者、大将军杜预因名其碑为堕泪碑 。
杜预把襄阳作为起点,完成了西晋的统一大业,也在岘山立碑纪功 。清代时,岘山上建有羊杜二公祠 。
唐代,堕泪碑仍在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堕泪碑
岘山上有堕泪碑,后来又建了岘山亭 。
岘山亭建于何时,现尚未考证确切 。,唐代时,岘山亭已颇有名 。孟浩然写有《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岘首风湍急,云帆若鸟飞 。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比之稍晚的元稹,也有“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诗句 。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散文《岘山亭记》记载:“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
北宋庆历年间知襄州的王洙在其《重建岘山羊侯祠歌》中写道:“襄阳南出大路奔,小山曰岘名特尊 。自昔羊公好登览,山名直为贤者存 。”
岘山亭
岘山又称岘首山 。
晋以后,岘山因羊祜而声名达于天下 。到唐代,出现了“三岘” 。唐代吴从政在《襄沔记》中将进出襄阳要塞的三处山,即岘山、紫盖山、万山合称为“三岘” 。以岘山为首,称岘首山;紫盖山因居中,宋以后改称为中岘山;万山因处汉水上游称上岘 。岘山称岘首山由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