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空谈“金拱门”!镇江人关注的是“古海门”! 海门龙世界之最


最近,“金拱门”事件刷爆了朋友圈!
而金拱门的来历至今没人破晓,
坊间考证:“金拱门”之名,
其实来源于西方的一个传说 。
金拱门这名字一听,来头就很大!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红衣老人,每到冬天就骑着驯鹿穿过金拱门,来到每家每户为孩子带来礼物和美食 。为了纪念这个节日,西方人在金拱门前立了一个金拱碑,还有歌谣传唱:金拱碑,金拱碑,金拱偶的胃......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 。
但镇江人对这个段子关注表现得平淡,
因为,镇江人最近在研究的“金码头”
和“古海门”两个旅游品牌,
对于“古海门”,是非常认真的 。
01
什么是“古海门”
早在清代时期,有个水利学家叫刘文淇,写了一部《扬州水道记》 。书中对宁镇山脉及仪征、六合山体做了地质考察,发现这条山脉的山崖之间,有若干条带状的卵石堆积,夹有螺壳、贝壳化石 。因此认为:此乃古之海口 。
有准确数据显示,最近一次海侵开始于史前一万年 。时全球气候迅速回暖,海水卷土重来 。今天的镇江城区,还是一片浩瀚海洋 。从西向东的茫茫江水,一直侵到宁镇山脉 。
汹涌的海浪,直拍镇江五洲山、蒜山、北固山、象山、京岘山山麓和扬州北面的蜀冈 。随着常年泥沙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 。今天的五洲山、金山、蒜山、镇屏山、黄鹤山、老虎山、北固山、焦山、象山、京岘山、汝山等陡崖地形,还可以看到海浪或潮汐侵蚀形成的痕迹 。
然而,这诸多山峰之下,当时的镇江还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海水,一眼望去,滚滚的海涛 。。。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不断运动,使得江淮平原上升,陆地的江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淀,形成滩地,滩地扩大形成洲,洲扩大形成陆地,并成为耕地 。古代镇江的先民们,滨江傍海而居,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始了镇江地域源远流长的文明进程 。
如今,我们还能在镇扬古籍地方志找到这样的记载 。古代先民看着长江两岸的金山和瓜洲遥相对峙,犹如门础,旧称“海门” 。
△此图为《京口三山图卷》中,严绳孙所绘的金山图部分 。
02
“京江潮”的奇观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我们翻开地图可以发现,江阴以东(今张家港、崇明岛等地面),江北(南通、海门、启东等地面),都还没有出海或形成陆块 。那时候的江面,由镇江、江阴以东呈“扇形”南北大大展开,形成一个比如今杭州湾还要大的喇叭口,而镇江在大喇叭的顶点 。
奔腾的万里长江由此东流入海,南朝《世说新语》就曾记述东晋荀羡登上北固山,眺望大海的事迹 。
所以我们相信在这六、七百年间,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来铁瓮城招亲的刘备,在镇江的江面,不但可以牵着孙尚香的收,一起眺看“海上生红日”的浪漫日出场景,到涨潮季节,还可以看到银涛盖顶、雪浪排空的“京江潮”的奇观 。
京江潮和隔江相对扬州的广陵潮,都在镇江到扬州之间这段曲折的江面,分别出生于长江贴近京口的北汊和贴近广陵的北汊 。两潮非常相似,难于区别 。
南北朝时代的齐、梁时期,治所在镇江的南兖州刺史,每年都要带领成百上千的江北官民,赶到镇江一代的江边观赏“京江潮” 。一边饮着“京口酒”,一边感慨中原故国的沦亡 。
△此图为《京口三山图卷》中,张纯修所绘焦山图部分 。
03
“古海门”消失
时光推移,长江入海口继续向东移动 。
到了唐朝时代,海口位置变成焦山方向,恰好焦山旁有两座小山——松山和廖山,形似双阙,人们当时还没有吃过麦当劳,脑海里没有“金拱门”的概念,就形象的称之为“海门”,海门连接江海交汇,新的 “京江潮”景观惊天动地,波澜壮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