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 一 新密历史之最( 二 )


第5层,殷墟文化层 。土色浅黑,土质松软,含少量料础石 。分布在北段,叠压6层 。深1.55米~2.66米,厚0.76米﹣0.84米 。包含物中有陶小口高领罐、联裆鬲等,陶器纹饰以粗绳纹最多,余为素面,陶质以夹砂陶占多数,余为泥质陶 。另外还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以及大量的龙山、二里岗时期的陶片 。还出有石块、兽骨等 。
第6层,殷墟文化层 。土色深黑、土质松软,夹杂有少量料石 。分布在北部南护城坡上,叠压7层、护城坡10A层和10A1层 。南部薄,北部厚 。深1.36米~2.64米,厚0~0.8米 。包含物有陶联裆鬲、大口缸等残片 。另外还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较多的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陶片 。还出有兽骨等 。
第7层,二里岗上层文化层 。土色浅分布在北部的护城坡上,面积很小,叠压8上层 。深3.28米~3.44米,厚0~0.28米 。包含物有陶小口直领罐、大口尊等残片,陶质以夹砂陶为多,纹饰以绳纹为多,个别为圆圈纹和素面 。另外,还出土较多的龙山、二里头时期的陶片 。
第8上层,二里岗下层文化层 。土色浅黑,土质较硬,夹杂少量红烧土 。分布在北部的护城坡上 。叠压8下层和9上层,打破护城坡夯土10A1层、10D1层 。深3米~
3.32米,厚0.28米~0.44米 。包含物有陶碗、罐、高领瓮、深腹盆等碎片,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余为素面 。另外出土有仰韶、龙山时期的陶片 。还出有砺石 。
第8下层,二里头文化层 。土色深黑,土质松软 。分布在北段,面积很小,叠压9上层、9下层 。深3.67米~3.81米,厚0~1米 。包含物有陶鼎、罐、深腹盆等残片,陶质以夹砂陶占大多数,泥质陶数量很小,纹饰以绳纹最多,附加堆纹和素面较少 。另外出土少量的仰韶陶片,较多的龙山陶片 。还出土有兽骨、砺石等 。
第9上层,龙山文化层 。红烧土为主要成分,块较大且疏松,夹杂黑灰土 。分布在北端,叠压9下层和生土,打破城墙10D2层 。深4.67米~4.81米,厚0.18米~0.8米 。包含物有陶斝、豆、缸、盆、钵、环、壶、碗、罐、高领瓮、器盖、双腹盆、盆、澄滤器、瓶、觚等残片,陶器以泥质灰陶和红胎黑衣陶为多数,其次为夹砂灰陶和黑衣陶,泥质红陶数量最少 。纹饰以索面占大多数,其次为篮纹,绳纹更少,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数量最少 。另外还出有少量仰韶陶片 。
第9下层,龙山文化层 。黑灰土,含大量草木灰,质地松软 。分布在北段,叠压墙基夯土10D3层 。深4.45米~5米,厚0~0.6米 。包含物有陶罐、、鼎、盆、豆、壶、瓮、双腹盆、刻槽盆、瓶、觚、器盖等残片 。

图四 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遥感图
第10层,龙山文化城墙 。可分为10A、10B、10C、10D等诸层,在这些层中还可再细分若干小层 。城墙基础和近地面墙体由护城坡、上部墙体、版筑墙、夯筑层、夯筑基础等五部分组成 。全系夯土,夯具为集束小木棍,夯窝密集,系圆形圆底夯,直径2厘米~3厘米,夯层厚0.02米﹣0.05米 。在南部城墙10D2层下压有灰坑H3、H4,深4,4米~6.4米 。在城墙10D3层下,北侧压有灰坑H2和仰韶文化方形房基,中部压有灰坑H1和瓮棺葬 W1、W2 。H1与H2系筑城墙处理地基时,又用夯土从坑底层层夯打到坑口,因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灰坑,仅揭露出ⅢT1内的宽度,因已在筑城墙处理地基中就原地平整夯打成墙体基础,出土仰韶文化陶片少许 。城墙包含物:出土龙山陶片1696片,器形有觚、罐形鼎、平底斝、高柄豆、圈足盘、钵、碗、壶、深腹盆、觑、高领瓮、杯等,以罐类最多占76.12%,其次是高领瓮占6.13%,钵占3.13%,碗占2.06%,斝占1.95%,折腹盆占1.47%,盆占1.71%,豆占1.12%,缸占1.42%,其它器所占比例不到1% 。陶质以泥质灰陶最多占49.12%,其次分别是泥质黑衣陶占23.82%,夹砂灰陶占11.91%,夹砂黑衣陶占5.66%,夹砂褐陶占3.66%,泥质红陶占2.06%,泥质磨光黑陶占1.95%,泥质褐陶占1.89%,夹砂红陶占0.18% 。纹饰以素面最多占71.99%,其次分别是篮纹占10.55%,绳纹占5.84%,方格纹占5.66%,磨光素面占3.3%,凹弦纹占0.88%,附加堆纹占0.77%,压印纹占0.29%,凸弦纹占0.24%,刻划纹占0.24% 。另出有仰韶文化陶片228片,以及一些兽骨、蚌片、残石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