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凶年多盗”,大灾之后引起大乱,翻看中国历史,因流民暴乱而导致天下大乱,乃至战争大爆发的,不计其数 。因此,以开办粥厂等赈灾方式来收容灾民,防止出现流民,是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在主流社会取得共识的牧民要术 。“流民者,饥民也 。与其缉之于既流之后,不若抚之于未流之先”(清代杨景仁《筹济编》) 。
“丁戊奇荒”中,灾民人数之众、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史上空前,甚至连北京这样的地方,赈灾的速度也赶不上灾民的增长速度,“桀骜者沿街抢夺,舍命而不悔” 。
文章插图
参与山西赈灾的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说:“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激起了邪恶的念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 。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 。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
各地虽然还未出现扯旗放炮、公然暴动的恶性事件,但是类似李提摩太所描绘的“吃大户”这样的小规模骚乱几乎天天不断,“盗匪”们甚至公然在官道上竖起大旗“王法难犯,饥饿难当” 。遍地的星星之火,虽然渺小,但一旦燎原,局势将不可想象 。因此,从李鸿章到军机处,乃至皇帝、太后,都深感“防流”的紧迫性,也因此不惜血本地加大各地的赈灾力度,全力控制灾民 。
地处灾区的天津固然要严防死守,连远离灾区的江南,也到处是“粥厂” 。数百万灾民拥进锦绣江南,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 。
江苏巡抚吴元炳从最北边的、远离江南的徐州就开始设卡拦截,当徐州的官员还对开办粥厂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经费不能落实时,堂堂的吴元炳立即带头捐款 。
徐州往南,吴元炳在清江设立了17个粥厂,收容四万五千余人 。
再往南,扬州成为拦截收容灾民的主阵地 。扬州城外的五台山,本有军营旧址,如今砌上围墙,只留一门 。四边再挖掘壕沟包围,俨然一个大监狱 。被收容于此的灾民,一律编号分队,实行军事化管理 。扬州五台山一共设立了11个粥厂,收容灾民四万二千余人 。
南京、苏州等重镇也都在城外设置了粥厂,地方政府官员亲自负责,甚至连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在灾荒开始的第一年收容了一千二百多人 。
但是,灾民似乎越截越多,到1877年底,苏州收容的灾民已经超过二万人,情况危急 。而大量的灾民继续南下,最后连杭州城内也人满为患,社会秩序极为混乱 。
对于流民的危害性,李鸿章十分清楚,他说:“北省伏莽甚多,匪徒乘饥思逞,时需分投防剿 。”对此,他采取了两手抓:一手抓赈济、抓抚恤,全方位、多渠道地筹粮筹款,不仅破天荒地接受外国的救助,而且还加大了“卖官鬻爵”的“捐纳”力度;另一手抓收容、抓镇压,军队进入灾区进行戒备,“分路弹压巡缉,并令地方文武严密防捕,如有奸民借荒纠抢,持械行强者,准即严孥正法以遏乱萌” 。自嘲为“裱糊匠”的李鸿章,如今又成了治安“消防队队长” 。
为了减轻各地尤其是京津地区的“粥厂”压力,李鸿章下令在寒冬过后,就必须给灾民发放路费和粮食,遣送回乡,准备灾区的春耕播种 。但是,这场大旱灾足足持续三年,耕种无望,没有饿死的灾民继续逃荒 。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流民”风险,令大清政府的神经高度紧张 。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地方士绅们,与政府一拍即合,开始了对民间赈灾的大幅度改革,改变了传统“义赈”坐等灾民上门的做法,而是深入灾区 。试图将“防流”工作从源头做起 。
- 乱世佳侣:民国时期最具有特色十大爱情传奇是什么?
- 项羽宁死也不愿过乌江,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 解密:刘备不懂军事为什么还能建立蜀汉政权?
- 他打了胜仗:却签订条约做出让步是对是错?
- 为什么潘金莲在《水浒传》里竟总是在洗澡?
- 古代的朝代更替竟与气候有关,这个原因竟是重点
- 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平分皇权
- 孙传庭是怎样的人?孙传庭为何会败给李自成
- 风云人物鲁班:为什么被后世匠人尊称为祖师?
- 诸葛亮可谓是机关算尽:为何还是输给了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