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三 )


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章插图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 。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 。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 。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 。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 。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 。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 。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 。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 。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 。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20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 。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 。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 。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 。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
什么是丁戊奇荒?丁戊奇荒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章插图
救治方法
1870年以后,洋务活动已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初见成效的“求强”基础上,开始向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阶段过渡 。这个阶段,洋务派除了继续兴办军工企业并编练新式海军之外,又创办了一批涉及采矿、冶炼、纺织、航运、电报等部门的民用企业 。这些新式民用企业的创办,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开通社会风气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一是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特别是山东赈灾,赈灾的重点对象是儿童;二是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但在河南省遭到强烈抵制,传教士甚至无法在河南省立足,但传教士在山东省获得了部分成功 。
设立“粥厂”,是大清国收容灾民的主要方式,目的十分明确,一是“救死”,二是“防流”——防止出现流民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防流”比“救死’’更重要,“救死”的目的也是“防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