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 。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 。这样的例子很多,董仲舒也许更为典型 。
据《资治通鉴》载,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今河北枣强县),青少年时期潜心学习《春秋》,担任博士时默默无闻,武帝时期露了一回脸,发表了“天人三策”等理论成果,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曾先后在两个诸侯国为相,受过一次降职处分,犯过一次死罪,被赦免后,回归老百姓,在家中著书立说,直至亡故 。这个人有德有才,也积极要求上进,但在政治上作为有限 。考察他的生命过程,不难发现,他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构成了诸多障碍,制约着他的升迁和进步 。
他有一种严重的务虚倾向,不关心具体事务,会说不会做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一道障碍 。董仲舒长期担任博士,职级不高,地位却重要,能参政议政,和皇帝说得上话 。朝中每有重大问题,或是皇帝拿不准的事情,一般都交给下面讨论,博士就是参与讨论者之一 。许多身为博士的官员,就是利用这种时机,通过发表政见,引起了领导注意,从而得到提升 。仲舒先生入朝前已有名气,如果循着别人的路子,利用博士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才干,肯定会有很大的前程 。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 。考察他的任职表现,可以看出,他的追求比较宏观,有务虚倾向,不怎么热心具体事务,不善于做具体工作 。任博士多年,他无数次参与过讨论政务,却没有留下多少真知灼见,史书上也没有他的发言摘录 。也许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 。
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 。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 。即使在他提出“天人三策”等重大理论后,武帝也仍然怀疑他的行政能力 。他也许郁闷过,也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可他没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改变不了专事务虚的喜好 。那么,当了多年博士,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学习研究,另一个是教书授徒 。因为过于专注,他曾“三年不不窥园”,经常“下帷讲诵”,整个儿心无旁骛,潜心读书授徒,学习精神感人至深 。现代人醉心学业者大有人在,也曾留下很多美谈,但比起老董来,实在不值一提 。仲舒先生的博士生活是平静的,天天捧着竹简,学而不厌 。他学了些什么呢?司马光告诉我们,该人“少治春秋”,似乎也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春秋》,学诸子百家,也参考了一些旁门左术 。毕竟,官场不是学校,学问也不代表能力,如果你过于务虚,能说而不会做,那你就得受点委屈,职务上不能有过多奢望 。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大而无当光说不练】
他廉洁清高,品行端正,但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适应皇帝的用人方略,不懂升迁之道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二道障碍 。汉武帝虽然倾心儒术,骨子里却好大喜功,追求霸业,为了这种需要,他用人路数多变,大体是重视能力,忽略品行 。仲舒先生的确想有所作为,早点儿进步,但不揣摩武帝的用人策略,不主动适应选人需要,只按自己的想法为官行事 。博士是个学官,既无财权也无人权,他安于岗位,从未动过调到权力部门的念头 。他很注重道德修养,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 。当博士时,他“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向人展示的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在江都王手下为相时,他一如既往,“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这样一个人,如果换个朝代,肯定升迁有望,但武帝时期不行 。武帝用人不重品行,他却品行端正;武帝用人看重能力,他却很少展示才干 。这样,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他完全走出了武帝的视野 。他不是故意较劲,这对他没有半点儿好处,如此行事,完全是品性使然 。
- 刘安简介汉武帝时期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生平
- 杨任为人正直忠心,他为什么在西岐不受待见?
- 一战之后,汉武帝为什么不选择休养生息,而是继续打呢
- 王温舒简介汉武帝时期河内太守酷吏王温舒生平
- 西汉武帝时期麒麟阁十一功臣苏武生平
- 汉武帝为何如此对待原配陈阿娇?原因是因为她身上出现了这种事情
- 卫子夫简介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生平
- 司马迁简介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 卫青简介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司马大将军生平
- 霍去病简介西汉武帝刘彻的冠军侯霍去病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