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盗墓小说,甚至古籍文献中,都记载了古墓中有种种防止盗墓的机关,比如“伏弩”、“涉毒”、“伏火”、“迷道”等等,这些机关真实存在吗?小编跟大家来聊一聊 。
秦始皇陵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内部有“机弩矢”,也就是“伏弩”,自动发射的弓箭,盗墓者一接近就会中箭 。其实,这种所谓的“机关”在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因为箭是金属,时间长了就锈蚀,无法使用 。
《史记》还有另一个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一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秦始皇“天人合一”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利用水银挥发剧毒的特性进行防盗 。这个设计目前还无法得到证实,但秦始皇陵墓的封土的确可能有大量水银的存在 。这种设计不仅秦始皇陵有,其他帝王陵墓内部也可能有“水银池”在 。
墓中的水银池
在一些盗墓小说中还提到,很多盗墓贼一打开古墓,便发生大火,被烧死、烧伤 。这种所谓的“墓火”、“伏火”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的防盗设计 。众所周知,墓里面埋藏有各种各样的有机物,经长时间埋藏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 。盗墓者提灯而入,沼气一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或者火灾 。不过,墓内的沼气,的确具备了一定防盗功能 。因此,考古专家在考古时,到了打开墓门的关键时刻,要让可燃气体泄尽,而且坚决杜绝现场有明火 。
古墓内还有一种“火”,就是长明灯发出的光,这是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监洪保墓中发现的大缸,本来是用做点长明灯的 。
洪保墓陶制大缸
现在盗墓小说非常流行,其中有一些情节有现实的影子,但也有一些所谓的防盗墓机关、陷阱是作者丰富的想象,真正的考古实践中其实没有遇到的 。但是,为了反盗墓,历史上,古人却是想过不少防盗措施的 。
小编参考了互联网上的文章,对古人的防盗墓手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这里讲述的,都是科学考古发现的真实历史,而不是盗墓小说虚构情节,请大家不要误会 。
古人非常重视墓葬本身的防盗掘措施 。最典型的,就是用石材来砌筑墓室,使得墓室无比坚固,外人无法“入侵” 。前几年,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在发掘南唐二陵3号墓,也即是李煜皇后大周后的懿陵时就发现,此墓虽然是砖砌,但顶部有一层防盗石板,形成非常壮观的“巨石阵” 。
南唐二陵3号墓
“巨石阵”平面呈长方形,由17块石板组成 。石板与石板之间,通过沟槽和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看起来,墓室就像头顶着一层厚厚盾牌,非常牢固 。
【考古发掘这么多大墓,传说中古墓机关到底有没有遇见到】在南京以外的地方,比如河北、山东及江苏徐州等地的汉墓,常常在山崖开凿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崖墓”比石头墓更加坚固,更不容易被盗 。
崖墓
这种墓就藏在石头山里,营造起来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动用成千上万的民工,入口处和通道里有大型条石,也就是塞石,重达数吨 。门上有缝隙的地方,用“铁液”浇筑 。在古代,没有先进工具的前提下,盗贼不管从哪个方向,都难以进入 。
为了防盗墓,古人还在墓葬的形制上动脑筋,设“陷阱”,诱使盗墓贼上当 。最为典型的是“积沙墓”,这是因为沙子有流动性 。在墓道和墓坑上方填埋沙子 。一旦有盗墓贼盗挖墓道或墓坑,沙子就会自动将盗挖者掩埋起来,从而保护了墓葬安全 。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在泰州、南通等地还流行一种“浇浆墓” 。这种墓最早出现于元代,墓葬木棺外包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经层层夯打筑成 。
- 清朝官员年俸禄到底有多少?也难怪会有这么多人贪污
- 西汉名臣张安世简介张安世家族墓地被发掘
- 纣王与妲己在一起这么多年,为什么连一个孩子都没有
- 波斯五万大军突然失踪,考古学家在一个洞穴中发现
- 红烧带鱼的做法有哪些,这么做没有一点腥味!
- 超有趣的八条冷知识,妓院竟然还有这么分的
- 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政治牺牲品,唐玄宗为何下手这么重
- 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中国最宏伟的宫殿起名却这么随便
- 西游记弥勒佛有多厉害?孙悟空对他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好
- 埃及考古队在当地发现一座4400年前女祭司的坟墓,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