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鞭杆:其主要作用与威力是什么

鞭杆,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 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 。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
鞭杆的长度一般有三种量法:通常以自己身体一肘再加一臂长为度,即曲右臂平举肘尖与另一头伸直平举中指尖等齐,二者间距为鞭长度;另一种是鞭杆的一头着地,另一头至心口窝为度;还有一种量法是用自己握拳的宽度从棍一头至另一头以十三把为度 。长度鞭杆又称鞭杆子 。鞭杆为木制短棍,长度约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长(约1.2米),粗(直径)约3.5~3.8厘米,一头略粗,另一头略细,粗的一头称为“把”,细长的一头称为“梢” 。鞭杆既可以单练,也可对练(如“鞭杆对打”) 。目前鞭杆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 。由于它鞭法独特,携带方便,并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故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武术器械练习项目 。
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 。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 。用法要诀是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 。练习起来,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
中国大西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战场之一,民风朴实,强悍尚武,由于地隅偏僻险要,多大山深沟,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文化落后等原因,古时候人们出门远行,经商或夜行时,出于护身和自卫的需要,都习惯随手拿一根棍以壮大胆气,棍有长短棍之分,长棍一般被叫做棍或条子,长棍的长度以人在站立时棍的高度和眉毛相等,所以在甘肃长棍也被称为齐眉棍,或五尺棍,短棍一般被称为鞭杆 。鞭杆属短器械类,追溯其源,众说云云,有说是由赶马车使用的鞭子演变而来,也有说是竹节鞭演化而来,这都是顾名思义毫无根据的推断 。
然而,查阅有关史料佐证,其源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等的辉煌 。远在古旧石器初期,处于原始群的人类为了生存,迫于狩猎、自卫、防御同类与野禽猛兽的侵袭,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出现了棍棒、石器等简单武器,与此同时,人们模索、创造了初级阶段的格斗捕杀技能,这些技能虽是非常低级的,但可窥棍棒始之于此,这种萌芽状态的棒就是短棒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铜、铁制武器在战争中的运用,棍棒等木制器械已被逐步改进,就短棍而言,演变成鞭、铜有梭角的金属武器,因此,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推移、武器的进化演变,棍棒逐渐被军旅装备所弃,多流传于民间 。
中国边陲,地广人稀,山多沟深交通极其不便,鞭杆、棍棒此类器械至今仍保持兴盛不哀,流传地域广泛,特别在秦安、甘谷、天水、陇南一带,几乎习武者人人皆会,就是一般乡民们都能挥二鞭,可以说非常普及 。其原因有三:其一,这些区域城乡交通多为山岭沟洼之途,山道盘蜒、行路不便,歹人虎狼时常出没,凡出远门之人须随身携带这轻便,防身,能当拐杖,还能将所带之物挎在鞭杆小头,担之肩后,大头留有尺余以防不侧的多功能的鞭杆 。
其二、很多村民便于将本地区的农作物土特产、用筐担挑出去到城镇集市去售卖,在沟洼不平的道路上长途跋涉,担夫带鞭杆以防身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担,减轻脚力,还能将鞭杆大头握在手中,小头撬在扁担下,减轻其肩部受压重量 。其三,近来,挑担者们在鞭杆小头处,套按上一种形似双股叉的U型铁器件,这样一举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劳卸肩休息时,用这种U型叉卡在扁担中间撑起) 。鞭杆上装置铁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对象,这在鞭杆史可谓是一大发明 。现在在城市肩挑售卖者,偶而还能见到这种装置U型铁叉的支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