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冷兵器鞭杆:其主要作用与威力是什么( 二 )


由于上述原因,鞭杆运动的长盛不衰也是必然现象 。因此,在数代前辈们的实践、探索、钻研、不断总结使得鞭杆在内容上得以丰富 。格斗技术上得以提高,并流传下来了很多鞭杆套路 。
鞭杆的握法,即持鞭法别致,与人较鞭格斗时,两手横握鞭杆与肩略宽的中端,两端余出的棍头大致相等,双臂略弯下垂,鞭杆横置丁小腹部,双手背朝上握鞭为阴把 。一手拳心朝上握鞭,另一手不动为之阴阳把,不同的持鞭法,含有不同变化的各种招式 。另有一种单手持鞭法,右手或者左手握鞭杆大头7寸处,小头触地置于身左或身右侧,拳眼朝上者为正握鞭,拳眼朝下者为反握鞭 。

【中国古代冷兵器鞭杆:其主要作用与威力是什么】还有一种持鞭法可谓罕见,就是所谓人护(包)鞭的方法,以右手或左手,在鞭杆大头7寸处拳眼朝前方为正握把,拳眼朝后为反握把,但不同的是鞭小头触地,大头握把或左或右持鞭的臂向后伸直,托鞭于身后,使对方看不见鞭杆,脚下用盖步、插步、横裆步和骐鳞步上身随步法的左右移动虚晃,持鞭的手在身体的虚实掩护下,左把在身后串右把或右把串左把,迷惑对手,造成假象,一得机会,突然出击,使对方不知鞭从何出,防不胜防,这是一种少有的持鞭法 。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等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柔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 。
例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不下数十种之多 。但是古老的鞭杆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弊病,如在劲力上滞扭呆板,步法迟缓,身法僵硬,内容重复,套路冗长,已远远不适应现代武术的发展 。
鞭杆的特点是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两头并用,把法多样,换手掉棒,变化多样,适宜激烈格,尤其把法的变化招式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是武术短器械艺术上的独造 。
经过无数鞭棍拳家的归纳总结,交流,现在的甘肃鞭杆,形成了粗犷迅猛,快速多变的,大开大合,吞吐伸缩的具有西北独具特色的鞭棍风格现象,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深切关注 。在西北地区较为流行的鞭杆和棍术套路有“缠海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风磨棍”“天启棍”纽丝棍等 。
风磨棍:风磨棍的内容和结构是按古人“枪中寓棍”奇枪五十五棍图的基本动作为匡架,以明代历史文献为依据,在趟子中加了“风磨式””磨旗式““迎风卷旗“”子午桩“报棍为向征,这也是风磨棍名称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