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皇后为什么主动帮助武则天重返后宫?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 唐太宗死后 , 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落发为尼 , 进入感业寺 , 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可是 , 一个在宫内 , 一个在宫外 , 他们难道就要永远这样守望爱情吗?如果不是 , 最终又是谁让他们结束守望 , 让武则天重返后宫的呢?
上集我们讲到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进入感业寺为尼 , 但是以她的性格 , 必然不甘心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事实上 , 早在唐太宗死前 , 她已经未雨绸缪 , 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业寺期间 , 她又和李治继续暗度陈仓;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 , 二人相对潸然 , 不顾众人的目光 , 把感情公之于众了 。但是 , 感情归感情 , 她要想借助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后宫 , 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很大的伦理问题 , 无论如何 , 她很难抹杀自己作为太宗才人的身份 。但天无绝人之路 , 就在这个时候 , 有一个人出手援助 , 非常顺畅地把问题解决了 。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 。这就让人奇怪了 , 王皇后脑子进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边来 , 这不是给自己身边放一颗炸弹吗?王皇后为什么会这么做 , 她让武则天重返宫廷的目的是什么呢?武则天重返后宫 , 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
说来可笑 , 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是为了争宠 。她和谁争宠呢?王皇后和别人争宠又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看王皇后的处境就明白了 。王皇后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 。我们说过 ,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社会 , 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世家大族中 , 有“五姓七望”最为尊贵 。哪“五姓”呢?崔、卢、李、郑、王 。在五姓之中 , 崔姓和李姓都分别有两支最显贵 , 合起来就成为所谓“七望” , 他们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这七望在当时是贵族中的贵族 , 社会地位显赫 , 王皇后就出身在这样的一个贵族之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评价成功的标准 , 比如明清时期 , 成功的典型是中状元 , 招驸马 。所谓中状元就是一个男子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 所谓招驸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 , 按咱们今天的说法 , 这叫做事业爱情双丰收 。但在唐朝 , 说到成功 , 最典型的情节是中进士 , 娶五姓女 。
【揭秘:王皇后为什么主动帮助武则天重返后宫?】
我们知道 , 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 , 滥觞于隋代 , 结束于清末 。唐朝是科举制刚刚起步的阶段 , 进士名额有限 , 很难考 。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明经和进士都是科举考试的科目 。明经主要考人们对经典的记忆 , 比如“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试卷上“乐”字空下 , 让考试者填写 。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 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大量经典 , 这种死记硬背的科目 , 如果到三十岁才考中 , 人们觉得你已经很老了 。那进士考什么呢?进士考写文章 , 还有作诗什么的 。写文章需要天分还需要社会阅历 , 所以你五十岁考中进士 , 别人觉得你是少年得志 。这就是“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的道理 。在当时社会上 , 人们对进士的评价相当高 , 管他们叫“白衣公卿” , 就是说你别看现在他还是一介布衣 , 可是日后必然能够平步青云 。所以京城里考试时节 , 常有店家对进京赶考的书生格外照顾 , 好吃好喝 , 没钱也可以赊着 , 说不定赶明儿就中进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 , 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在事业上成功 , 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 , 还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 。这婚姻成功的标准就是娶五姓女 , 相当于咱们后来说的招驸马 。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儿 , 那比招驸马还荣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