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大明王朝输的那么惨烈,到底是哪里开始崩塌的

大明王朝是一个非常强大且有根基的王朝 。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其实都很厉害,但是明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强大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清朝的女真族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一般都是形成一方势力,但是这个一方势力却打败了大明王朝的央央天下,同时也统治了整个中国 。为什么之前的少数民族一直没有这样的战斗和统治能力呢?因为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人数少 。那么大明王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衰落到了不足以抵御一个少数民族的入侵呢?
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可谓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一战,拉开了大明王朝解体直至覆亡的序幕 。那么,明朝为什么会输掉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个中原因颇值得研究 。
▍兵分四路败局定:“分进合击”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叛明自立的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誓师,正式向明朝宣战 。后金大军接连攻陷明朝辽东重镇抚顺、清河,掳掠人畜30余万,马9千余匹,战甲7千副 。一时间风声鹤唳,边警四起,大明苦心经营的辽东边防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
得知抚顺失陷的当天,惊魂未定的万历皇帝立即提出对后金进行大规模征讨的主张 。廷臣经过商议,以“熟谙辽事”为由,任命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成为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统帅 。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 。杨镐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多忙于周旋上位,并无多少军事才能 。他所拟定的“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战略计划,也被后世诟病为必败之局 。那么“分进合击”战略到底应该怎么部署?
无论采取何种战略战术,任何战役要想取胜,按照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理论法,应遵循“致胜三要素”: 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攻击 。
出敌不意的效果是,使敌人在某一地点面临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兵力 。地利,指那些能隐蔽地配置军队的地形 。多面攻击,包括战术上的各种迂回,目的是让敌人备多力分,从而遭受夹击和包围 。
“分进合击”当然也不例外 。
理论上,一次成功的“分进合击”,就是出敌不意地使用优势兵力,利用地利在多个方向上进行有效机动,在会战地域合力对敌军实施多面攻击 。实际运用中,兵力的部署和调配、行军路线的规划、作战日程和后勤给养的计算,以及对自然条件、道路状况、敌情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全盘考量,是对将领指挥运筹方略和军队实战能力的严峻考验 。
杨镐是怎么做的呢?
明军进攻目标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如果集中兵力以最短路线发动突袭是为上策;再不然,也可依靠数量优势相互策应,稳扎稳打,逐步缩小包围圈,也是一个稳妥的方法 。
可惜杨镐智穷才短,竟搬出他在朝鲜战场的蔚山之战中已经失败的那套打法:把明军,包括朝鲜和女真叶赫部援军共11万余人分成四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赫图阿拉发动向心进攻 。
其中山海关总兵杜松的西路军和开原总兵马林的北路军为主力,辽东总兵李如柏指挥的南路军与赫图阿拉距离最近,却并不负担主要作战任务 。东路军辽阳总兵刘綎兵少器劣,道路险远,处境最为尴尬 。
杨镐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种看似四面出击的吓人阵势可以震慑敌军 。更为愚蠢的是,他还派后金逃兵带书信威吓努尔哈赤,夸大其词地宣称明朝集结大军47万,并告知真实发兵日期 。
这种蠢行非但没有吓住敌人,反而暴露了明军的作战部署,完全丧失了出敌不意的效果 。于是努尔哈赤相机制订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兵力,利用内线优势进行各个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