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晏子话锋一转,说道:“君臣之间也一样: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部分,作为臣子,指出那不可行的,而促成那可行的;国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却有可行的部分,那么臣下进言,指出那可行的部分,舍弃那不可行的部分 。这样,才可以做到君臣同心,政通人和 。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做‘和’啊!现在梁丘据可不是这样 。您说可以,他也说可以;您说不行,他也跟着说不行 。这就好比是做羹汤,只是在水里再加水,谁还愿意喝呢?这就如同用琴瑟演奏音乐,老是发出同一个音调,谁还愿意听呢?所以这只是‘同’而已,根本谈不上‘和’啊!”一席话,说得齐景公无言以对 。
晏子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和”与“同”表面看没什么差别,而实质上却大不一样 。
正因为晏子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所以他能正确地处理君臣关系,他绝不因为君主的地位而违心去奉承他,他耿直做人,总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与独到的见解 。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在晏子治国理政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主张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他主张薄赋敛、罢徭役,以减轻人民负担;他主张减省刑罚,反对杀戮无辜 。他总是劝告齐景公要重视人民,关心民众 。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也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让人民富裕安定,很困难吗?”
晏子回答说:‘说来也容易 。君主节制私欲,人民就会富裕;公正地处理诉讼,人民就会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
还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谋划以后,要让事情一定实现;想做的事,一定要让它做成 。有什么办法吗?”
晏子回答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这意思是,谋划的事要合符道义,那就能实现;做事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就能做成 。晏子的这些话都强调要重视人民 。
有一年齐国连下大雨17天,洪灾严重 。然而齐景公依然饮酒作乐,而且“日夜相继” 。晏子多次奏请救灾,却被齐景公拒绝了 。晏子就只好将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灾民,把车马、器物放到路旁供灾民使用 。又再次去见齐景公,提出意见,齐景公只得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
有一次,齐国下了三天的雪一直没有放晴,齐景公穿着狐狸皮制的大衣,在观赏着雪景 。晏子到了后,齐景公对晏子说:“真奇怪呀,大雪三天,怎么不太冷呢?”
晏子看了一眼齐景公说:“真不冷吗?”接着他很严肃地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晏子就借这机会,告诫国君:你自己吃饱了,穿暖了,安逸了,还要想到有人在挨饿,有人在受冻,有人在劳苦,要设身处地想到那些穷困的人 。
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有一次,齐景公因晏子的住宅靠近集市,嘈杂喧闹,要给他换一处环境幽静的住所,没想到却被晏子谢绝了 。晏子解释说:“我继承祖业住在这里就已经过分了,哪还要再换房子呢?况且住得靠近市场,也能得到一些消息 。”
齐景公笑了笑说:“是呀,您家靠近市场,该知道物价的贵贱吧?”晏子说:“那当然知道呀,现在是踊贵而履贱 。”这里“踊”是假腿、假脚那一类东西 。“履”是鞋子 。意思是假肢、假脚很贵,而鞋子就便宜 。因为当时齐景公滥用刑罚,动辄就砍掉犯人的脚或腿,这样受刑的人就只得装上假脚或假肢,因而市场上“踊”的价格暴涨 。齐景公听了,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从此减轻了刑罚 。可见晏子利用一切机会向齐景公进言,劝他省刑罚 。也因为这事后来就形成了“踊贵履贱”的典故 。
- 愿为贤王的爱新觉罗middo;福全,为何被康熙皇帝削了爵位
- 猪八戒为什么不愿意拜乌巢禅师为师傅?原因是什么
- 中越战争中为什么越南宁愿输也不出动空军?
- 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为什么还甘愿向玉帝称臣?
- 猪八戒为什么不愿意当净坛使者?原因是什么
- 武则天的遗愿竟是以皇后身份下葬为何不是皇帝
- 三国著名天下名士刘巴为何不愿意教神童周不疑
- 曹操老爹曹嵩为何愿意花上千万买个挂名太尉?
- 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我们竟被司马迁骗了千年!
- 抗日女英雄用石头砸死日军,牺牲时年仅18岁,最后的遗愿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