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那么,被罚的钱哪里去了呢?如果进入国库,用于发展民生,花到老百姓身上,倒也罢了 。而事实上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账户 。搞来搞去,那些高级官员成了皇帝的“抓钱手” 。
【清朝议罪银如何令高级官员成皇帝的抓钱手?】清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罚俸制度开始施行时,目的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使用,让官员感到有点肉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 。但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看当时被罚款的封疆大吏李质颍给乾隆帝的奏疏:
“奴才于浙江巡抚任内未行奏参王燧,情愿罚银十万两;粤海关监督任内奏事错误,情愿交银二万两;四十六七两年关税盈余短少,部议赔银三万六千余两;广东盐案不实,情愿罚银十万两 。奴才自四十六年起至本年,交过造办处广储司共银十四万两,其余十一万六千余两,理宜竭力凑缴,按限完纳,庶于寸衷稍安 。但现在变产凑交,一时售卖不及,又恐有误限期 。奴才昼夜惶悚,无计可施,唯有叩恳圣主恩施格外,准于明年起每年作为二季,交银一万五千两,奴才得以设法竭力,及时估变交纳 。”奏疏中,李质颍承认四次工作失误,累计认罚20多万两银,但缴纳罚银14万两后,说一时难以凑齐,请求宽限 。
尽管奏疏有哭穷之嫌,但动辄数十万两银子,已不止于对官员的惩罚 。目的由惩治转为敛财,其遗患无穷 。受罚者白花花的银子拿出去了,他还得拼命把这些钱挣回来 。即使不为盈余,他也得把这个窟窿堵上,想方设法抠钱 。于是,一层层盘剥下去,最后都转嫁到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 。
那么,被罚的钱哪里去了呢?如果进入国库,用于发展民生,花到老百姓身上,倒也罢了 。而事实上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账户 。搞来搞去,那些高级官员成了皇帝的“抓钱手” 。
- 清朝科举考试有多难?来做做这套科举题就知道
- 十大外资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登顶摩根大通上榜
- 高中探花?康熙皇帝究竟参加过清朝的高考?
- 醇怎么鉴别 醇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 一锄头刨出的清朝古墓尸体只有头颅没有身子
- 挑选银耳最好方法 如何挑选银耳
- 清朝康熙帝的后宫皇后接连暴毙之谜疑点重重!
- 清朝时代广州话真的是汉八旗人的语言吗?
- 银耳红枣汤要煮多久 银耳泡多久才可以煮
- 银耳红枣汤热量高吗 银耳红枣汤容易长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