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登上皇帝之后 , 朝廷因为朱元璋早已经为他考虑过 , 朝廷稳定 , 大权在握 。而建文皇帝登上皇位之后 , 发现 , 自己的叔叔堂兄堂弟们都有一个小小的王国 , 担心他们势力变大 , 反对自己 。于是 , 建文皇帝开始削藩了 。而因削藩而失去帝位 , 这是建文帝事前没有想到的 。
当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 , 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燕王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 , 谁都看得出他是要夺江山的 , 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人们都在心中暗自猜测 。当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 , 朱棣却发现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 。
难觅遗踪 ,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 , 力行宽政 , 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 , 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 , 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于是 , 产生了很多种说法 。
说法1:自焚说 。
《太宗实录》中记载 , 燕王进入金川门后 , 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 , 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朱棣看到宫中火起 , 急忙命人前来抢救 , 可惜没有来得及 。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 , 燕王朱棣不胜悲戚 , 抚尸痛哭 , 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 , 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 , 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 , 遣官致祭 , 辍朝三日 。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
说法2:出亡说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建文帝的下落】《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 , 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 , 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 , 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 , 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 。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 , 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 。天顺、正德朝之后 , 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 , 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天子"玺(白石)们发现 , 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 , 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 。
万历二年十月 , 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 , 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 , 但先朝故者相传 , 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 , 即削发披缁 , 从间道走出 , 后云游四方 , 人无知者 。"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 , 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 , 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 , 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 , 帝知金川门失守 , 长吁 , 东西走 , 欲自杀 。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 。"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 , 有遗箧(qiè) , 曰:"临大难 , 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 。"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 , 四围俱固以铁 , 二锁亦灌铁 。帝见而大恸 , 急命举火焚大内 , 皇后马氏赴火死 。程济碎箧 , 得度牒三张 , 一名应文 , 一名应能 , 一名应贤 。袈裟、帽、鞋、剃刀俱备 , 白金十锭 。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 , 余从水关御沟而行 , 薄暮 , 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 , 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 , 应贤无疑 。"亦祝发 。各易衣披牒 。在殿凡五六十人 , 痛哭仆地 , 俱矢随亡 , 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 有等任事著名 , 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 , 心必萦系 , 宜各从便 。"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 , 大恸 , 引去若干人 。九人从帝至鬼门 , 而一舟舣(yǐ)岸 , 为神乐观道士王升 , 见帝 , 叩头称万岁 , 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 。畴昔高皇帝见梦 , 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 , 升导至观 , 已薄暮矣 。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