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不仅因为它那美丽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有那鲜为人知的神秘滇文化 。“滇”是今天云南的简称,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1世纪初,它代表的是谜一样的古滇国 。这个地处边陲,民族众多,交通不便的王国,距中原路途遥远信息不通 。从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中原王朝对滇国都不十分重视,称之为“蛮夷之乡”、“不毛之地”,对其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所知无几 。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滇国与滇文化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此滇国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经过近50年的努力,目前云南各地出土的滇青铜器已有万余件 。当这些焕发着两千多年前云南少数民族独特文化气息的青铜器,抖落久远的历史封尘,展示在世人面前时,不得不让观者惊叹不已 。它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浓郁的地方特点和特有的民族风格,象无字的史笔,一点点描绘出古滇国的真实面貌,让人们领略到别具一格的滇青铜文化,进面认识到云南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古之大事,在祀和戎”,这也是滇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因此在云南出土的滇青铜器中兵器占有较大的数量,也就不以为奇了 。这些多姿多彩,附有各种生动鸟兽形象的兵器,在内地出土的青铜兵器上是很少见到的,而在云南就多不胜数了,仅从戈来看,就可以让人大开眼界 。
商周时期的武器已有了用途上的分工,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铜兵器 。戈在先秦时期,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作为军战中最标准的格斗兵器,它是专用于勾杀的兵器 。《吕氏春秋》说:“世人之主,多以球玉;戈剑为宝”,由此可见戈在古人眼中的地位 。西汉初虽然仍继续使用戈,但数量大为减少 。西汉末至东汉初,我国内地已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铜戈,有的地方虽然有少量铜戈,也只作为仪仗器 。然而在同时代的西南边陲古滇国,铜戈仍在大量地使用,仅在晋宁石寨山遗址就出土了153件 。
戈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越了兵器本身,渗透到了古代的文化中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中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 。古代的学者长期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和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戎”字 。戎又是关于战争的总称,“戎马一生”、“兵戎相见”、“国之大事惟祀与戎”,这些词汇,今天仍被人们经常援用 。甚至在戈已经退出兵器的行列后,“戈”这个词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着,例如: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 。
戈的形状最初是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T字形,春秋战国又作Y字形 。各个部位也因历史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名称 。具体为:“内”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上有孔,可以穿绳捆扎在柄上 。柄用木或铜质做成,顶端捆扎戈头 。“援”指戈的长条形上下锋刃部份,在内的一侧 。“胡”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份,其上有为数不等的孔眼,称为“穿”,可用皮绳穿系以固定戈头,内和援之间的突起部分称“阑” 。作战时战士用戈横扫敌方,戈头的刃口会钩住敌人脖子,再用力一拉,就能割断喉咙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兵戈相交,戈头会钩住戈头,这样谁的力量小或谁的戈头绑得不牢,就得甘拜下风甚至送命 。这也正是胡和穿后来越变越长,越变越多的原因所在 。
- 揭秘:明清刀剑知识赏析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 《红楼梦》是古代的幻想小说吗?曹雪芹为何写小说
- 中国古代的4大谜团:至今仍无人可解
- 涨知识:作为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这十场大战
- 没有避孕套的年代古代女人是如何避孕的?
- 涨知识:古代好汉们的兵器到底都有多重?
- 中国古代十大神剑排行榜:解密上古十大名剑
- 古代十大神剑之干将莫邪剑的故事传说
- ?中国古代冷兵器演化的三个阶段
- 揭秘:古代的朝鲜国王有资格穿五爪龙纹的服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