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就有冰淇淋?古代的冷饮都是怎么做的

我国古代的冷饮
夏天吃冷饮,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没有制冷设备,冷饮是从何而来的呢?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 。”凌阴,即藏冰之冰窑 。原来,古人是在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到夏天来饮用的 。到了西周成王时,皇家还专门设立了掌管冰的机构,,古人称冰曰“凌”,因此专门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务的官员被叫做“凌人” 。《周记·天宫冢宰》云:“凌人,掌冰 。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春始治鉴 。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 。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祭祀共(供)其冰鉴 。宾客共冰……”从这段文字还可以发见,冰从“冰库”取出后,是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供祭祀和宴请宾客的 。人们用冰块镇甜酒,并且还有一种用含樟脑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冻后制成冰糕的食谱,供皇室和达宫贵人一快朵颐 。其时,不仅皇室储存大量自然冰,一些大贵族之家也这样做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就曾有记载,楚王想叫子冯当令尹(即后世之宰相),子冯看到当时政局不稳,对己不利,就用家藏的冰块置室内装病,后子南被杀,他认为时机已到,才当上了令尹 。
令人惊异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 。据《列子》记载:“老子幼学于尹文先生,能翻驳(颠倒)四时,夏月造冰 。”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春秋时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没有记载,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
秦汉时期,皇宫中建造专用贮藏冰物的“凌室” 。由于它和统治者生活关系密切,史籍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凌室的记载 。如《汉书·惠帝本纪》:“未央宫凌室灭 。“汉代朝廷每年盛夏都要举行隆重的赐冰仪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赐给文武大臣消暑 。魏晋时、魏武帝曹操曾在漳水边上建造了一个装潢华丽、气势宏伟的冰井台,专用藏冰来降温 。每逢酷暑天,曹氏父子常来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大会墨客骚人,消暑且作诗赋,时人皆羡慕其风雅之举 。
冷饮冷食发展到唐代,花色日趋繁荣 。如被大诗人杜甫推崇的“槐叶冷陶”就十分流行 。诗人这样赞扬槐叶冷陶:“轻轻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饮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在唐代长安街头,更有做冰买卖的商人 。宋人王铚的《云仙杂记》中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杜甫诗有“公子调冰水,家人雪藕丝”句 。《杜阳杂编》一书中则专门具体介绍了冷饮制作法 。当时的冷饮价格极其昂贵,除却富贵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难与之结缘的 。
对于这种现象,野史上有记载说,这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日要饮冰水,致使长安冰价日贵 。其实这只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 。须知,唐玄宗以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都有用堆积如山的冰块垒成“冰殿”消暑 。可见朝廷的“冰库”的藏冰,是远非杨贵妃能够饮用得完的 。
由于当时冰作为消暑商品出售的价格极为昂贵,以致有一些商人以此囤积居奇 。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盛夏天气,蒯地有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 。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将冰价抬高,结果无人问津,不一会,冰反倒都融化了,终而异巧成拙,做了赔本买卖 。
冷饮成为普通食物,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一些冷饮,通常是在冷饮中加冰,其种类相当繁多 。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等 。其实还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 。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饮,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欢迎 。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备有沙糖绿豆等,供人拌和饮用 。一些古画如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斗茶图》,还以冷饮入画,可见我国宋代夏日冷饮已相当盛行,相当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