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不断重演
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现象经常重复出现,那就是历代名将难得善终,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
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战国名将白起“死而非其罪”;汉朝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所杀;唐朝名将李光弼遭猜疑忧惧而死,仆固怀恩被迫反叛,病死鸣沙;宋朝名将岳飞被秦桧阴谋陷害;明末名将袁崇焕被昏君凌迟处死……
网络配图
这些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名将“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手握兵权,位高权重,不被君王猜疑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办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会惹祸上身 。另外,正如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遇上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君王,名将更没什么好下场 。
主观方面,一些将领功成名就以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对下傲慢,对上不敬,这些人不知自己身处险境,往往死于非命 。
英明的君主爱惜名将,想办法与他们共保富贵,如唐太宗见尉迟敬德犯错误便及时加以纠正,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与开国功臣和平共处 。
明智的将帅深谙“月盈则亏,盛极必衰”的道理,深畏满盈,或功成身退,或谦虚谨慎,使自己免遭伤害 。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知道“大名之下,难与久居”,毅然离开越国;南朝名将韦睿功劳越大越谦虚,梁武帝对他始终信任不疑;唐朝名将郭子仪谦虚谨慎,进退有节,平易近人,“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他的善终完全得益于其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修养 。
伍子胥被谗杀死不瞑目
白起功劳太大死非其罪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 。楚人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杀,投奔吴国,与吴王阖庐“谋国事”,他与兵圣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使吴王称霸一时 。
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为王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与大臣范蠡、文种图谋灭吴,伍子胥提醒夫差对越国不可放松警惕,但夫差偏信奸臣伯噽,怀疑伍子胥对自己有二心,赐剑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手下的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你们要在我的墓前种几棵梓树,让它长大了可以作器皿;还要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我要看着有朝一日越国人从这里进来灭掉吴国) 。”
【史不绝书的千古疑团:为何古代名将都难善终?】网络配图
吴王夫差听到伍子胥临死前说这番话,勃然大怒,叫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一个皮口袋,把它扔进了江里 。吴国人对伍子胥十分同情,便在江边为他建了一座庙,并把附近一座小山称为胥山 。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他在秦昭王时因屡战屡胜,先后担任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等职,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打仗非常残酷,杀人无数 。在率兵与韩魏两国军队作战时,“斩首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他把赵国四十多万降卒全部活埋了,只留下240个小孩,让他们回去向赵国报信,使赵国举国为之震惊 。
为了对付白起,韩、赵等国经过商量,派苏代带着重礼行贿秦国的宰相范雎,范雎担心白起灭掉赵国后功劳太大对自己不利,便劝说秦昭王与赵、韩两国讲和 。
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意见,把白起召回,白起听说这是范雎出的主意,从此就和范雎有了矛盾 。后来,白起称病不再领兵打仗,于是秦昭王一怒之下把白起削职为民,范雎等人趁机说白起被贬后对朝廷不满,秦昭王很生气,派人赐剑给白起,叫他自杀 。白起临死前说:“我把赵国几十万投降的士兵杀了,早就该死了 。”由于白起“死而非其罪”,秦国许多乡村城镇都祭祀他 。
- 纳斯卡成谜:揭秘鲁古代文明竟是如何消失的?
- 多尔衮心甘情愿让位顺治真的是为情所困吗?
-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为什么孔子的后裔却没事?
- 一代暴君的秦始皇为何从不诛杀功臣?
- 康熙与终身未嫁的侍女苏麻喇姑究竟是何关系?
- 岳家军真的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悍将吗?
- 不被看好的隆庆帝为何能开创隆庆新政
- 韩国旅游的注意事项 韩国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 精忠岳飞牛皋简介历史上牛皋是怎么死的?
- 壮士三箭定天山:被遗忘的大唐战神薛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