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去世享年56岁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 。人们惊讶、痛惜、遗憾 。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
“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大学问 。”
“做学问并不是书本上的一个概念,他们很重要,恰恰是与生命相关的 。”
“大学不是旅店,那么多人聚在一个地方,就是用青春思考遍及人类的问题 。”
“我们要有读书人的独立人格,且不谈别的事情,至少要有做人的独立人格 。”
“他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学者 。体制内、体制外,启蒙、革命、改良,民主、威权、转型,学术自救,学在民间 。”历史学者马勇这样评价邓正来 。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 。人们惊讶、痛惜、遗憾 。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
【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去世享年56岁】一身长衫,一杆烟斗,见过邓正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独有的风骨和气场 。
他从来都是学术潮流的引领者:1987年,翻译出版新中国第一本西方法律哲学著作——《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220万余字的著作,撰写了近60万字的哈耶克研究论文;2005年,他发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长文,并藉此开启了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大讨论;2009年,他创办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重点大学掀起了在现有体制中建构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热潮……
他创造的“第一”远远不止这些 。“他有着学术的战略眼光,国内外有哪些学术的生长点,他很快会看出来 。”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看来,邓正来身上更吸引人的是那股豪气,“他是一个学术、人品都值得深交的学友 。”
1992年,邓正来在香港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4年,在香港创办《中国书评》 。多年来,邓正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组织者、出色的学术活动家 。
他重义气、广交游,朋友极多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四年来,举办了近300场讲座,差不多每星期一场 。海纳百川,观点交锋,各种各样的学者、学人都愿意来到这里,他也都欣然接受 。
对于治学,邓正来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常说:“学术讲什么?四个字:追比先贤 。”刘小平是师从邓正来的第一个博士 。他告诉采访人员,邓正来的课堂从来都是讨论式的,他是一个很好的驾驭者,引导,追问,再追问,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他都和读书小组的学生一直泡在一起,进行原典精读 。在邓正来看来:“带学生就像带学徒,在这种手工作坊的方式下,一代代传授下去,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 。”
“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 。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 。”维特根斯坦《札记》中的这段话,是邓正来最喜爱的治学格言 。
他说:“生命不在活多长,在它的精神维度 。”如今,他走了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学术向何处去,暂存于世的我们,还将继续思考 。